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kun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小说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即是鲜明的地域色彩。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不断突破自我,从对故土的回忆式写作延伸至更宽广的地域空间,关注当下时代的生活变迁,深入故土历史,探究地方文化,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呈现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本真,思考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关系,表达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本论文从书写对象、书写策略以及书写价值等角度对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进行考察分析,发掘迟子建地域书写的独到之处,凸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突出的文学史价值。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评述迟子建小说的研究现状,梳理中国现当代“地域书写”的发展脉络,阐明论文所依托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正文部分为三章:第一章“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对象”,从现实、历史和文化等三个维度梳理地域书写对象,以社会、人文、地理等地域符号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态来反映时下的地域风貌和时代症候;依托于现实,在想象的建构中丰满了文学东北的历史厚度,彰显了人文温度;通过具体文化场域描写展现东北文化特质,于文学地理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原乡世界。第二章“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策略”,围绕散点透视的叙事结构、冷静沉郁的旁观者叙事视角和神秘而充满生命力的地方性话语表达,探究迟子建小说地域书写的叙事艺术。第三章“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价值”,从多重文化省察、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手法的传承转化和对地域性如何顺应文学个性的需求三个向度发掘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价值,凸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突出的文学史价值。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一定的回顾和检视,同时对迟子建相关创作进行批判性价值反思,对地域书写的未来趋势和广阔前景进行总体的审视。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有了更加丰富、具体的书写对象和稳定成熟的艺术风格,向更为宽广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探寻,在当下和过往之间编织起东北书写经纬,构筑属于迟子建的地域文学世界。在中国地域书写个性逐渐式微的当下,迟子建坚守民间立场,扎根于乡村空间,回应时代变迁,打破城乡书写二元对立局面,积极探索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品格,为当代中国地域书写提供可之借鉴的范本。
其他文献
裙装是人类发展最初期的服装款式之一,也是服装设计中最常见的服装类别。现代服装的发展与西方服装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而在西方服装史中,20世纪中期的欧洲服装在西方服装史中居于领先地位。20世纪中期既是高级时装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以高级时装为主要业务的设计师品牌创立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研究20世纪中期欧洲设计师品牌的裙装造型设计特征,一方面对认知和研究欧洲的服装造型特征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另一方面有助
近代无锡乃至江南1一带的崇尚奢侈风气,优越的区域位置所发展而来的经济条件,以及劳动人民因此创造出来的丰富的民俗活动与相关音乐,三者之间并非是绝对顺序的因果关系,而是互相依存的时空层面与空间层面上的等同互换,即无锡民俗音乐的繁荣绝非偶然而成,而是合乎区域音乐在历史发展上的共同规律性。尤其自十八世纪以来,无锡社会用乐环境整体体现出:用乐规模较大,用乐频率高,从事演乐人数多以及民间音乐文化繁荣的特点。我
情感的诞生和存在都来自于一个去了解世界并进行实践或理论活动的独立主体,情绪与情感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感知、行为和思维。唐纳德·诺曼提出了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并且受到广大设计师的学习和运用。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化应用(APP)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互联网产品的情感因素。与此同时,宠物社交、宠物配对在宠物经济背景下悄然萌芽,在倡导垂直社交的社会中,各类宠物APP
在线协作学习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在线协作学习的设计与组织。协作知识整合为在线协作学习提供了明确的过程架构与目标指向,能够引导学习者进行观点交互,实现个人认知发展与群体认知收敛。认知冲突是推动协作知识整合进程的核心驱动力,能够刺激个体重新审视与调整观点,驱动群体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然而,学习者常以不恰当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现有研究常以交流规则与协作对话脚本来支持学习者解决认知冲突,但
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的服装需求正在逐渐增长,人们不再满足于服装的大批量生产和设计,开始追求与众不同甚至独一无二的服装款式。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服装的个性化发展也正形成迅猛趋势。整个服装行业正向智能化、个性化逐步转型,作为服装品类中消费比重较大的毛衫品类也急需精准、全面的个性化定制和完整的定制功能体系。而模块化设计作为能够解决大批量生产与个性化定
20世纪下半叶,围绕马克思的理论与道德是否相容的问题,西方尤其是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尼·佩弗坚定地捍卫了马克思的理论与道德的相容性。他基于马克思的文本,对马克思的道德观进行了系统解读。首先,佩弗批判了对马克思的纯科学、非道德与反道德解读,论证了马克思的理论与道德的相容性。其次,佩弗认为马克思的道德观体现在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并贯穿于马克思著
日本科幻剧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在日本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都受到观众不同程度的欢迎,“假面骑士”系列作为日本科幻系列剧的典型代表,从1971年连载至今不断受到观众的追捧。本文以“假面骑士”系列中的主要角色为例,从日本社会背景环境对于作品的影响出发,结合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归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假面骑士”系列的角色形象塑造。首先,本文对假面骑士角色形象的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中,1998年出版的《阿姆斯特丹》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评论界根据《阿姆斯特丹》之前的早期作品里的暴力、乱伦、谋杀等主题对其冠以“恐怖伊恩”的称号,而后期作品中的阴暗因素逐渐淡化,作家以更加宽广的姿态去对待社会邪恶面。其实作家这种态度的转变早在1992年出版的《黑犬》中就初现端倪。而在2005年《星期六》出版之时,作家对邪恶问题的思考已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情趣”的追寻可谓贯穿了谷崎的一生。谷崎润一郎一生仅有两次海外旅行的经历,而这两次旅行的目的地都是中国,繁华与贫困并存、美好与黑暗交织、中西文化融汇的江南地区更是给谷崎润一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挥洒笔墨,创作了众多与江南有关的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谷崎润一郎作品中呈现的“江南形象”,进一步揭示独特的“江南形象”所隐含的作家
约翰·罗默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的模式和原则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市场与社会主义可以有效地结合,可以充分应用市场经济机制建成和发展社会主义。不能因为苏联中央计划模式的消亡,而失去建构一种可以有效应用市场的社会主义新模式的信念,在无法彻底消除私有制的前提下,处理好市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必要,最主要的是在抑制市场自身的弊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