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下太湖地区水稻土不同团聚体颗粒组的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通过参与土壤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的环境条件及农业生产管理都会引起农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活性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及整体土壤质量。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团聚体和原生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团聚体是矿物质、有机质、生物质相互作用在特定条件下的组合,是行使土壤功能的基本结构。由于不同团聚体中养分、通气和水分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从而造成这些微域生境中由微生物和酶参与的养分转化的差异,因而从土壤微域环境角度研究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田间土壤的生物过程。本文以太湖地区长期肥料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低能量超声波物理分散法分离土壤团聚体,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化肥与秸秆配施、化肥与猪粪配施、单施化肥和不施肥)耕层土壤不同团聚体中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分布特征及对农田施肥措施的响应,探讨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域环境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保持和提高土壤生物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土壤(水稻土)中不同团聚体粒组以2000-200μm和20-2μm粒组所占比例较高。化肥配施猪粪显著提高2000-200μm组所占比例,同时20-2μm粒组比例显著减少。由此可见,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土壤小颗粒进一步团聚形成较大团聚体;2、各种酶活性在不同团聚体中活性变化存在差异。脲酶和蔗糖酶主要在<2μm的粘粒粒组中活性最高,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则以2000-200μm粗砂粒中最高。肥料的施用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显著提高2000-200μm粒组中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和FDA水解酶的活性,而且由于粒径的不同造成的酶活性的变化大于施肥处理所引起的变化。总体比较,2000-200μm的粗团聚体酶活性对土壤总酶活性的贡献率较高,该粒组在土壤养分循环及环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微生物生物量氮在不同团聚体中含量变化存在差异.<2μm的粘粒组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高,而200-20μm的细砂粒组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特别是化肥与猪粪配施显著提高了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但微生物量生物量氮在微域环境中的分布受颗粒组成的影响较大;4、计算五种酶活性的几何平均数(GMea)作为酶活性综合指标,发现施肥显著提高了2000-200μm大团聚体的酶综合活性。由此可见大团聚体中土壤的酶活性对施肥措施具有敏感响应,施肥尤其是有机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通过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和提高大团聚体中酶活性来提高整体土壤的生物功能;5、将GMea/MBN作为微生物对土壤酶活性功能影响的指标。不同施肥处理下微生物量氮对酶活性的贡献均在大团聚体中较大。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下不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下GMea/MBN变化趋势与GMea不同,表现为2000-200μm和<2μm两粒组酶综合活性均较高,但微生物量氮对酶活性的贡献却在大颗粒粒组中较大。这可能说明两粒组维持酶活性的机理不同。
其他文献
中国的水电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水能资源分布同高烈度设防区高度重合的现状使得大量重要水工建筑物暴露在了强震的威胁之下,因此必须重视有关水工建筑物抗震的研究。水电站厂房是水电生产的核心部位,其上、下部结构的质量、刚度差异明显,地震动响应规律及抗震性能明显区别于大坝、进水塔等,且有关它的地震动响应分析研究进展明显滞后于其它建筑物,因此更应加快、加深该方面的研究进度,为水能资源的合理、安全开发
大坝安全关乎坝体下游城镇、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监测不可忽视,安全监测资料分析就是在安全监测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有效的了解大坝的安全状态,进而寻
胶凝砂砾石坝是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坝型,其静动力应力变形特性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其静动力应力变形特性的研究工作.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意义。
土石坝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水工挡水建筑物,与其它坝型的挡水建筑相比有造价低、地质条件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我国自建国以来修建了大量的土石坝工程,怎样确保这些大坝能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