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在儿童癫痫症--RE脑炎患者体内先后检测出了GluR3抗体(1994年)和Munc18抗体(2000年),并发现抗体的滴度与患者癫痫的发作相关以来,国外陆续有GluR3抗体方面的报道,但均未见有关Munc18抗体方面的报道,其致痫机制更未涉及。为了研究Munc18抗体的作用以及其可能致痫机制,我们在SD大鼠进行了体内、体外和整体实验,并结合临床标本来论证动物实验的结果;同时,以GluR3抗体作为阳性对照加以类比和分析。 第一部分(体外实验):Munc18抗体和GluR3抗体诱导海马神经细胞细胞毒性和凋亡的研究 取SD新生鼠海马皮层组织,以此培养的原代神经细胞作为靶细胞。抗体在不同的作用时间(20 h和40 h)和4个梯度稀释倍数下,通过细胞存活率(MTT法)和LDH释放量(LDH释放法)来测定抗体对神经细胞的毒性;TUNEL染色法来测定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其指数(AI)。共分为4组:A组加Munc18抗体,B组加GluR3抗体,C组混合加入Munc18和GluR3抗体(G+M)以及对照组。 结果:Munc18抗体和GluR3抗体对神经细胞都具有细胞毒性和凋亡作用(P<0.05或P<0.01);并与抗体的滴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性。在细胞毒性方面:GluR3抗体的作用强于Munc18抗体(P<0.05);在细胞凋亡方面:与细胞毒性相反,Munc18抗体的作用明显强于GluR3抗体(P<0.05)。G+M的作用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抗体相似,未观察到二种抗体的叠加或放大作用。 第二部分(整体实验):Munc18抗体慢性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 选用8周龄SD大鼠在海马CA1区置管。模型制作成功4d后,经置管注射抗体。每次1μl,隔天注射1次共5次,之后改为每隔二周注射1次共4次。监测和观察注射前后的脑电图(EEG)和痫样行为。共分为6组:实验A组注射Munc18抗体,实验B组注射GluR3抗体;对照C组注射盐水,对照D组仅置管但不注射,对照E组为假手术组,以及正常F组。 结果:Munc18抗体能慢性点燃致痫大鼠。83%的大鼠有痫样脑波,75%的大鼠有痫样行为。多数是在3~5次注射后发作,以2~4级行为多见,5级少见;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中文摘要3级以上行为的大鼠有5只,成功率为42%(5八2)。在8周后,在已有痈样脑波和痈样行为的大鼠中,各有50%和44%的大鼠仍保留有其相应的痈样脑波和行为。未观察到注射GtuR3抗体组和对照组大鼠有明显的痈样脑电或痈样行为。第三部分(体内实验):Munc18抗体诱导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c·FOS蛋白和c一JUN蛋白表达的研究 模型建立、注射方法和分组如前。分批宰杀取脑以利于动态观察和研究;HE、Nissl和TUNEL染色以观察神经元的变性、凋亡和坏死;细胞计数以测定神经细胞的丢失情况;整个海马区的凋亡指数(Af)来研究抗体对海马的作用影响:c一FOS蛋白和c一JUN蛋白免疫组化来反应抗体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刺激程度和范围。 结果:Muncls抗体除在局部穿刺区域造成神经元损伤外,还可诱导整个海马区域神经细胞的变性和凋亡,如:齿状回区、CAZ区和CA3区;同时,它还可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数量的减少,以及c-FOS蛋白和c一川N蛋白的强烈表达;另外,还观察到它能诱导神经损伤沿脐肌体向对侧皮层和海马传播扩散。GkiR3抗体可造成局部海马穿刺区较严重的损伤,如:神经元变性和坏死,伴胶质细胞的大量增生;但它对海马非损伤区域的影响作用较小。第四部分(临床实验):难治性颖叶癫病患者的海马和颖叶皮层的病理学、c-FOS蛋白、c一JUN蛋白表达的研究 收集难治性颗叶癫痈(TLE)患者海马和颗叶皮层标本各14例,其脑片分别做Nissl、TUNEL染色以及c一fos、c一JUN免疫组化。对照组为无癫痈症状的颗叶良性肿瘤旁的颗叶皮层(10例)。 结果:TLE患者海马和颖叶区的神经元形态异常,其数量有减少;伴有胶质细胞的增生,同时有较多的凋亡细胞;c一FOS蛋白和c一JUN蛋白有大量表达。上述病理学的变化与Muncls抗体致痈大鼠海马区所观察到的病理改变相同。结论:建立了Muncls抗脑抗体慢性点燃大鼠癫痈动物模型。Muncls抗体的致痈机制与其能诱导整个海马区域神经细胞的变性、凋亡和丢失以及诱导神经元损伤沿脐服体向对侧皮层和海马传播扩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