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电辅助技术对牙本质粘接的影响第一章电辅助仪器的设计及制作实验目的:根据体外细胞实验和牙本质粘接实验要求,设计并制作电辅助仪器。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根据前期研究者的描述制作并改进电辅助仪器。将10、20、30、40、50、60、70、80、90、100μA电流强度设定入仪器中(图1-1)。在细胞实验中,本研究对仪器电路进行了改进,以简化实验操作。结果:本研究制备了电辅助仪器,经验证电辅助仪器符合牙本质粘接和体外细胞实验实验要求,直流电强度稳定、准确。第二章:电辅助技术对人牙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实验一电辅助技术对人牙髓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电流刺激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探讨不同强度直流电刺激对人牙髓细胞增殖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将人牙髓细胞接种并传代,在本研究使用第三代的牙髓细胞。将牙髓细胞接种在6孔板中,密度是每平方厘米2×104个细胞,并培养24小时,用两个相对的纯钛片作为电极,刺激牙髓细胞30秒。在实验组中,分别给予细胞10μA、20μA、50μA、60μA、70μA和9μA的持续电流刺激。而在对照组中,则关闭电辅助仪器。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用MTT测试分析牙髓细胞的增殖。结果:实验组中人牙髓细胞的形态学和对照组中的细胞类似。20μA、50μA、60μA和70μA的细胞密度没有发生改变,而10μA电流则促进了细胞的增殖,90u A电流则抑制细胞的增殖。MT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0μA、50μA、60μA和70μA实验组的相对细胞活性没有统计学差异,而用90μ A电流刺激细胞,降低了细胞的相对活性,而10μA的电刺激明显促进了细胞增殖。实验二电辅助技术对人牙髓细胞分化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电流刺激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探讨不同强度直流电刺激对人牙髓细胞分化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将人牙髓细胞接种并传代,本研究使用使用第三代的牙髓细胞。将牙髓细胞接种在6孔板中,密度是每平方厘米2×104个细胞,并培养24小时,用两个相对的纯钛片作为电极,刺激牙髓细胞30分钟。在实验组中,分别给予细胞30μ A、60μA和90μA的持续电流刺激。而在对照组中,则关闭电辅助仪器。本研究用实时定量PCR、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法评估电刺激对人牙髓细胞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实时定量PCR的结果显示:不同的电流强度会影响ALP和0CN的表达,但是只有60μA的电流有促进矿化的潜能,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ALP染色、茜素红钙化结节的观察和个数的统计都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钙化结节,钙化结节的数量都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第三章:电辅助技术对牙本质粘接的影响实验一电辅助技术对牙本质粘接微拉伸强度及界面断裂模式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的直流电对牙本质微拉伸强度和界面断裂模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使用电辅助仪器,用可乐丽一步法粘接剂粘接35颗无龋的第三磨牙。样本粘接后被储存在37℃的水浴中24小时,然后用慢速锯将样本切成小棒,样本被随机分到对照组、10μA、20μA、50μA、60μA、70μA和90μ A实验组中,随后进行微拉伸测试,测试结束后,用扫描电镜分析牙本质粘接的断裂模式。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μ A和20μ A实验组没有统计学差异,而50μA、60μA、70μA和90μ A微拉伸强度明显升高。最主要的断裂模式是粘接型断裂,其次是混合型断裂,牙本质内聚断裂很少见,几乎没有发现树脂型断裂。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实验组之间粘接断裂模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实验二电辅助技术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的直流电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使用电辅助仪器,用可乐丽一步法粘接剂粘接35颗无龋的第三磨牙。样本粘接后被储存在37℃的水浴中24小时,然后用慢速锯将样本切成小棒,样本被随机分到对照组、10μA、20μA、50μA、60μA、70μA和90μ A实验组中,用扫描电镜观察粘接界面纳米渗漏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μ A和20μ A实验组中,银染颗粒仍然非常明显,而在60μ A、70μ A和90μ A实验组中,仅能在粘接界面上观察到很少的银染颗粒。结论1.10μ A、20μ A不会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提升有影响。而50μA、60μA、70μA和90μA能有效地提高微拉伸强度。其中60μA和70μA升高的最为明显。2.纳米渗漏的图像与微拉伸强度的结果相符合,60μ A和70μ A实验组粘接界面的银染颗粒最少。3.10μA的电流促进了牙髓细胞的增殖,而90μA则抑制了牙髓细胞的增殖,其他电流强度对牙髓细胞增殖无影响。4.与对照组相比,90μ A的直流电抑制牙髓细胞的分化,30μ A和60μ A的直流电不会促进牙髓细胞的分化。第二部分人第三磨牙釉质缺陷流行病学的初步研究实验目的:本研究通过直接观察法、数码照片检查法和偏振光显微镜对第三磨牙表面结构和组织学切片进行观察以研究牙学院病人群体的釉质缺陷发生率。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对100个病人进行横断面研究。病人首先完成一份调查问卷以评估在第三磨牙形成的时间段,大约从8岁到12岁他们童年经历的社会心理压力。然后拔除病人的第三磨牙。研究中使用2.5倍小型放大镜、数码照片观察牙齿表面结构,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硬组织切片来识别分析釉质表面缺陷。本研究使用改良型的威特科普分类法对釉质表面缺损进行分类。结果:釉质缺陷的发生率很高。大约三分之二的病人有点状缺陷、较大缺陷、斑点、条带或是釉质脱矿,大部分的病人冠部釉质都有“雪花状”覆盖物。但是研究发现线状的釉质发育不全和上述缺损的一些亚型发生率很低。而且大部分的斑点和条带是白色的。大部分的病人经历了比较严重缺乏营养的童年环境。结论:釉质缺陷是极其普遍的。线性釉质发育不全和较大缺陷发生率很低。牙齿有单个小缺陷比牙齿有多个小缺陷发生率低。偏振光显微镜能更好地区分釉质表面缺陷。大部分的缺陷是白色的,但是研究中也常常能观察到棕色或是透明的缺陷。雪花状冠部在第三磨牙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一些白色的斑点和条带和雪花状冠部有相同的组织学特性。所有的透明斑和一些其他的斑点、条带有符合发育性的组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