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查阅古籍和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确定本实验中药超声雾化的药物组成。从泪液羊齿状结晶,结膜充血程度,角膜荧光素染色,角、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泪液分泌实验及眼表疾病患者相关临床问卷调查等方面进行中药雾化治疗眼表疾病的初步局部安全性评价。方法:1.临床调查收集2015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进行眼表雾化治疗的白涩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调查对象性别、年龄,眼部手术史,眼部用药史,眼部屈光及矫正情况,视频终端接触情况,全身疾病史及过敏史,雾化前后自觉症状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健康家兔25只,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空白组、冷开水雾化组、低浓度中药雾化组、中浓度中药雾化组、高浓度中药雾化组,每组5只(10眼)。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其余四组每日定时双眼雾化,每次20min,日一次,实验周期为10天。每次雾化前后行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充血检查,实验前及实验第4、7、10天行泪液羊齿状结晶检查,实验前及结束后行角、结膜印迹检查,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I test)检查。结果:1.临床调查(1)102例白涩症患者,女性比例为73%,男性比例27%;人群中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为23岁,年龄平均为51.37±16.99岁;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占37.3%;视频终端使用情况占36.3%,集中于20-40岁年龄段。患有全身疾病的占31.4%,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12.7%,居于首位;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者占16.7%。正视眼所占比例52.9%,近视为43.1%,老视为3.9%;行屈光矫正的比例为41.2%,其中近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史6例,均为女性;有眼部相关手术史者占15.7%,以白内障手术居多;近期使用滴眼液者75例,占调查人群的73.5%,使用1种滴眼液者居多,总计52例,所占比例51.0%; (2)本次调查人群中目干涩、目珠疼痛、畏光、眼疲劳等自觉症状雾化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物模糊症状评分在雾化后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1)空白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实验前及实验第4、7、10天泪液羊齿状结晶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开水组实验前与第4天羊齿状结晶分级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第4天与第7天结晶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0.05),第7天与第10天羊齿状结晶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2<0.05)。组间结晶分级变化差值进行比较,五组实验前后羊齿状结晶分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6.345,P=-0.003<0.05);空白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等四组实验前后结晶分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16,P=0.374>0.05):(2)在实验雾化10天周期内,仅高浓度组出现2例结膜充血状况,分别出现在实验第1天及第8天,余各组在雾化过程中未发生结膜充血状况;(3)空白组从第7-10天染色评分与第1天比较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开水组第4-10天雾化前角膜染色评分与第1天雾化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53,P=0.006;t9=3.402,P=-0.008;P<0.05),第2-10天每次雾化前后角膜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低浓度组第10天雾化前后差异统计学意义(r=0.505,t=3.788,P=-0.004<0.05),第8-10天雾化前染色评分与第1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每天雾化前后染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1-10天雾化前染色评分差异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第1-7天每次雾化前后染色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7-10天雾化前与第1天角膜染色评分比较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4)实验前后,各组角膜印迹细胞学均未见杯状细胞及上皮细胞的鳞状化生。实验前,各组结膜印迹细胞学分级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前后各组组内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印迹细胞学前后差异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4.329,P=-0.363>0.05);(5)各组实验前后泪液分泌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部分人群存在药物过敏史,中药雾化应考虑潜在安全性风险;2.近年来患者中药雾化应用逐渐广泛,在改善自觉症状方面有积极意义;3.雾化液的渗透压、PH值、中药浓度均可能对眼表产生负面影响,开展相关安全性研究势在必行;4.泪液羊齿状结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是受眼表雾化影响比较敏感的指标。综上所述,超声雾化法刺激性低,可用于防治临床疾病,但必须合理用药,进行安全性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