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激素及其受体在鼻咽纤维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ilent_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纤维血管瘤,又称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JNA),是一种几乎只发生于青少年男性的鼻咽部良性肿瘤。JNA发病率较低,肿瘤极易出血,手术彻底切除难度较大。组织学上,JNA没有包膜,由未成熟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虽然为良性肿瘤,但JNA具有局部侵犯的特征,易侵犯鼻窦、翼腭窝、颞下窝、翼板、眶上裂,甚至颅内。JNA特定的发病年龄和性别很早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众多学者期望从中找到研究JNA发病机制的相关线索。早期的研究认为JNA患者垂体-性腺轴发生混乱导致肿瘤的发生,但随后的研究表明JNA患者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正常,且并没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异常。近期的研究则关注肿瘤本身性激素受体的表达与疾病的关系,但至今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收集了40例JNA患者的血清标本,对血清中的睾酮,游离睾酮,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进行elisa检测,对比JNA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是否存在异常;将70例JNA的肿瘤组织和10例中甲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检测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雌激素受体α (estrogen receptor α, ER-α)、雌激素受体β (estrogen receptor α, ER-β)、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在JNA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对5例高侵袭JNA组织、4例低侵袭JNA组织和5例正常中甲黏膜组织进行了表达谱基因芯片的研究,试图发现参与JNA发病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JNA易侵犯邻近组织甚至颅内,术中极易出血,侵犯范围较广的肿瘤手术常常无法切除干净,且存在较大风险,药物及靶向治疗一直是研究的重点。JNA肿瘤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表达以及表达谱芯片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究JNA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基础。第一部分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血清中性激素的表达目的:鼻咽纤维血管瘤(JNA)是一种几乎只发生于青少年男性的良性肿瘤,但至今病因不明。JNA特殊的发病年龄和性别提示性激素在肿瘤发病过程的可能起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JNA患者是否存在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异常以及性激素水平是否与肿瘤分期相关。方法:采集40例JNA患者(平均年龄18.3岁,均为术后病理证实)及14例正常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19.7岁)的血清,对照组患者为同时段、同年龄段、同性别的鼻中隔、骨瘤及视神经减压的患者。用Elisa法检测JNA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睾酮、游离睾酮、雌二醇及孕酮的水平,比较两组间性激素的水平以及雌雄激素的比值是否存在差异。收集40例JNA患者的肿瘤分期数据,分析其与血清中性激素的水平是否存在关联。结果:实验数据表明,JNA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的睾酮、游离睾酮、雌二醇及孕酮的水平并没有显著异常,且血清中睾酮与雌二醇的比值、游离睾酮和雌二醇的比值也无明显差异。肿瘤分期与JNA患者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JNA是一种特发于青少年男性的鼻咽部良性肿瘤,但是患者循环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以及雌雄激素的比值并无异常,性激素的水平与肿瘤分期也无相关性。这说明JNA患者本身性激素水平正常,也可能并不存在垂体-性腺轴的失平衡,肿瘤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原位肿瘤组织在正常性激素水平的刺激下所产生的。第二部分鼻咽纤维血管瘤组织中性激素受体和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众多学者对雄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鼻咽纤维血管瘤(JNA)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但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试图通过高通量的免疫组织芯片技术对性激素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验证。方法:收集70例JNA患者(平均年龄17.0岁,术后病理证实)的肿瘤组织及10例对照组患者的中甲黏膜组织(平均年龄21.5岁),制作成组织芯片。对照组患者为同时段、同年龄段、同性别的鼻中隔、骨瘤及额筛囊肿的患者。应用组织芯片分别对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及VEGF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几种性激素受体之间、性激素受体与VEGF之间是否存在表达关联性。采集70例JNA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随访无瘤生存时间,随访时间为2-98个月,分析JNA患者的发病年龄、肿瘤分期、术中出血、无瘤生存时间与肿瘤组织中性激素受体、VEGF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12例JNA肿瘤组织及4例JNA患者中甲黏膜组织中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p、孕激素受体及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几种性激素受体之间、性激素受体与VEGF之间是否存在表达关联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6例JNA肿瘤组织及3例JNA患者中甲黏膜组织中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验证组织芯片及PCR的实验结果。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与中甲黏膜相比,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及VEGF在JNA肿瘤组织中有较高表达,统计学差异明显,p值小于0.05。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a、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表达量之间彼此存在正相关,p值小于0.05。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与VEGF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值均为0.006)。雌激素受体α高表达组的无瘤生存时间较短(p值均为0.031),其余性激素受体的高表达虽然提示无瘤生存时间缩短的趋势,但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的实验结果与组织芯片一致。结论:JNA肿瘤组织中高表达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及VEGF。性激素本身存在彼此调节的关系,雌激素受体和血管性生长因子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雌激素受体α提示术后易复发。第三部分鼻咽纤维血管瘤基因表达谱及相关基因研究目的:表达谱芯片是近期较为成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本研究试图通过表达谱芯片找到参与JNA发病的主要基因和信号通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前期数据。方法:本研究应用包含30000条人类全长基因的PCR产物为靶基因制成的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检测5例高侵袭的JNA组织、4例低侵袭的JNA组织以及5例JNA患者中甲黏膜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旨在通过研究JNA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从基因水平探讨JNA的发病机制。结果:高侵袭组与低侵袭组相比,基因芯片筛选出83条上调表达基因和122条下调表达基因;高侵袭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芯片筛选出1553条上调表达基因和1640条下调表达基因;低侵袭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芯片共筛选出1181条上调表达基因和1239条下调表达基因。其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是与性激素结合、细胞凋亡,内皮细胞侵袭转移等密切相关的基因。结论: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及相关分析,发现JNA存在多个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的异常,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JNA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有望为JNA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部一条现今仍在活动的大型平移型剪切带,其形成可追溯至印支期扬子西缘在拉伸环境下形成的一系列陆缘裂谷。渐新世以来,伴随鲜水河断裂带大型左行平
近年来国内畜牧养殖行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养殖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疫病爆发的概率也在大幅度的增长,所以说当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需要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我
根据高速列车的固有特点及相应的客流变化,研究对旅客站站舍设计布局、旅客站旅客服务设施、旅客列车服务设施的具体要求及城市交通与高速铁路的配合,以供有关领导部门和设计单
目的探讨has—mir-27a基因(rs895819)、premix423区域(rs6505162)和miR-149(rs2292832)miRNA的编码基因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与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
新州辉长闪长岩体(νδT3)分布于中咱-中甸地块的东侧,邻近沙鲁里-义敦岛弧带,本文研究四川得荣新州辉长闪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体主要辉长闪长岩-苏辉长闪长岩组成,
目的:通过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检测,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干式免疫散射色谱法,对20例正常人和47例下肢骨折住院患者术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总
库局淡色花岗岩大地构造上位于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中东部,淡色花岗岩呈不规则状、近椭球状侵位于古生代热拉岩组中。其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