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波动模型,并与持续高糖组及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海马区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及凋亡有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血糖波动导致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受损的可能机制。 方法:1.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2型糖尿病模型组(T2DM)。2.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继而随机分为持续高糖组(SHG)和血糖波动组(IG),IG是通过改变大鼠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律来建立。3.大鼠一般情况。观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反应能力,毛色,四肢皮肤,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及尿量。4.大鼠日内血糖变化指标。血糖波动6周后,观察各组大鼠日内9点血糖水平,并检测血糖波动参数血糖日平均水平(MBG)、日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5.血脂检测。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6.行为学检测。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7.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匀浆组织内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8.细胞凋亡指标检测。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匀浆组织内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1.大鼠生长代谢指标变化:与C组相比,T2DM组大鼠精神状态萎靡,行动力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毛色无光泽,多食、多饮、多尿症状明显;各组大鼠体质量在不同时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血糖变化指标:血糖波动6周后,T2DM组MBG、SDBG、LAGE高于C组(P<0.01);其中IG组大鼠SDBG、LAGE高于SHG组(P<0.05),而MBG低于SHG组(P<0.05)。3.血脂检测:与C组相比,SHG组大鼠TC、TG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且IG组大鼠TC、TG含量也明显升高(P<0.01)。IG组大鼠TC、TG低于SH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T2DM组大鼠第四天潜伏期长于C组,第五天空间探索平台穿越次数少于C组(P<0.05)。且IG组大鼠第四天潜伏期长于SHG组,第五天空间探索平台穿越次数少于SH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氧化应激指标检测:与C组比较,SHG组、IG组大鼠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GSH-Px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与SHG组比较,IG组大鼠MDA含量升高(P<0.05),SOD及GSH-Px含量降低(P<0.05)。6.细胞凋亡指标检测(Western Blot法):Bcl-2:与C组相比,SHG组、IG组表达降低(P<0.05,P<0.01);且与SHG组相比,IG组表达降低更明显(P<0.05)。BAX:与C组相比,T2DM组表达增加(P<0.05);且与SHG相比,IG组表达增加更明显(P<0.01)。Pro-Caspase-3:与C组相比,T2DM组表达增高(P<0.01);且与SHG相比,IG组表达增高更明显(P<0.01)。Cleaved-Caspase-3:C组表达不明显;且与C组相比,T2DM组表达增加。 结论:1.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的STZ(30mg/kg)可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及生物节律可以成功建立血糖波动模型。2.血糖波动可以加剧海马区氧化应激损伤的发生。3.血糖波动可以增加海马区细胞凋亡。4.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可能是引起2型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