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历经汉至南北朝时期之后,孕育出禅宗这一本土化的中国佛教宗派。特别是在唐代禅宗六祖慧能传道时期,开启了禅宗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中国文化相通融之后又反向塑造了中国文化。在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塑造历程之中,其对中国古代绘画面貌与绘画观念的发展有着既直接相关又承传有序的联系。本文即从禅宗思想出发,讨论禅宗思想与“唐代中国绘画‘气韵观’的变化;宋元文人画的成型;以及明代董其昌中国绘画‘南北宗论’的提出”三个代表性中国绘画发展节点的关系,力图对中国绘画文化底色中与禅学相关联的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知。选取“气韵观”、“文人画”与“南北宗论”三个关键词作为研究核心,一方面考虑其与禅宗思想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则是考虑三者在时间线上的前后承接关系,使得此项研究在研究对象层面具有从唐代至明代的历时性线索,并试图体现出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发生效应的长久性。在研究方法上,此项研究主要采取文本梳理的方式,将禅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画论做文本解读层面的对比,辅助以图像风格分析法。采取文本梳理的方式既可以避免对一般图像作审美分析的主观性与偶然性,也能够更加直接的探知古人的画学思想,使此项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