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存与竞争之外,能够合作、互助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并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从而能够众志成城,拥有现代发达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为了促进进步与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出互利共赢的观念,提倡考虑他人之利益,照顾他人之感受,以利他之心获得整体之进益。儒家很早就认识到并运用这一点,特别是孔子将之推广到礼之体系当中,从而使得人际间的亲爱与责任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的公序良俗。广义的来看,关照他人,为其打算,提供帮助,都可以看作是个体在“对他人负责”。这种人际责任感会令个体为他人考虑,顾及自身言行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有利于人际和谐,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西方文化的输入使得年轻一代日渐显得愈加重视自我的发展,对于他人的责任感则有所淡化。系统地探索当代国人人际责任感的内涵、结构及发展特点,不仅服务于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需求,有助于评鉴和管理高水平人际责任感的人才,对于我国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迄今为止,人际责任感这一议题尚未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也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一方面,中国人的人际责任感有三个层面的人己责任思想为基础,即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人我相依的责任观,伦理本位的思想与不同层次的人己责任观,以及差序格局为基础的责任意识,并且中西方文化在对他人负责的主要动机上存在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从传统文化价值观到社会责任感、利他人格等概念中,均有涉及人际水平责任感的内涵与测量,但却没有专门的概念界定和针对性的测量工具。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的研究方法,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脉络出发,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系统地探索了中国人人际责任感的内涵与结构。研究关注整体人际水平、跨关系情境的人际责任感,其定义为:个体意识到自身对他人及关系的责任,愿意为了他人的福祉付诸言行并承担后果的态度。研究方案包括三部分,共6个子研究。第一部分是中国人人际责任感问卷的编制,由两个子研究构成。研究1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为框架线索,通过从经典古籍中搜集相关论述并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出中国人人际责任感的传统意涵。结果发现,在人际责任感层面,仁义礼智信各自包含不同的人际规范要求,这些传统意涵集中反映了“克己为他”的儒家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仁爱利他、情义担当、恭敬有礼、真诚守信四个方面,分别对应仁、义、礼、信;而智所反映的是个体在仁道思想指导下对他人尽责的主动性程度。研究2旨在结合传统文化与社会实际,编制适合于当代中国人的人际责任感测量问卷。以古籍分析结果与开放式调查结果为基础,研究构建了中国人人际责任感的结构模型,获得充分描述中国人人际责任感内涵的题项后,在全国多省市成人样本中进行多次施测,进行测量学指标检验。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正式的中国人人际责任感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尊重呵护、关爱体贴、助人担当、重情有义、不为难损伤、可靠守信,共29个项目。总量表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在0.698~0.933之间,对105名大学生在一周后进行再次施测,总量表与各维度的重测信度系数在0.633~0.859之间,问卷具有良好信度。问卷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大小在0.517~0.878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六因素模型拟合良好,说明结构效度良好。问卷各维度及总量表与尽责性、宜人性以及共情的3个子维度有正相关,与自我中心的1个子维度有负相关,与社会联结感及亲社会倾向有正相关,说明人际责任感问卷的相容效度、区辨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第二部分是当代中国人人际责任感的系列研究,由三个子研究构成。研究3对来自全国30个省市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的894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当代国人的人际责任感水平总体是较高的,在不同的维度上,国人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不为难损伤、可靠守信、尊重呵护、重情有义、关爱体贴、助人担当。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人人际责任感的总体水平逐步提升;婚恋状况会影响个体的人际责任感,拥有或曾经拥有婚姻关系者比未婚者人际责任感水平相对较高。在助人担当维度上,高中及以下学历者显著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大专学历者显著高于硕士学历者;在总量表上,高中及以下水平者显著高于硕士水平,说明当代国人的人际责任感并不依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有所增强。研究4则结合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入真实的个体,了解现实情境中当代国人人际责任感的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了人际责任感的表现形式:挖掘出人际责任感的“情理”前提;根据个体对他人尽责主动性上的差别,将个体的人际责任感姿态分为守持与担当两种取向;将个体对他人尽责的不同方式与内容概括为两个方向上的行为表现,即增益他人与无损他人。这些结果不仅对中国人人际责任感的运作前提、深层动力层面做了重要补充,也在更为概括的层面验证了之前的研究结果。研究5主要目的是考察人际责任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可能影响,结果发现,在排除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后,人际责任感仍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关爱他人目标与自我效能感在人际责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两者的效应量分别为28.24%与47.70%,中介效应的程度相当,总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75.94%。第三部分是人际责任感的大脑功能特征研究。研究6采用静息态的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尝试性地探索了人际责任感的大脑功能特征,发现不同的子维度与不同的脑区有所关联,同时额上回与尊重呵护、关爱体贴、助人担当、重情有义、不为难损伤均有显著正相关,说明人际责任感的多个成分在神经生理层面既有所区别,又存在某种共同的基础。总讨论依次论证了人际责任感问卷的信效度、六维结构的内涵及其合理性,概括了不同研究结果中反映出的人际责任感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特征,指出了研究在测量工具的改善、人际责任感的潜在类型等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展望,就国人人际责任感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并简述了研究发现的意义。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人的人际责任感是一种跨关系情境的人格特征,兼具传统性与时代性,包含尊重呵护、关爱体贴、助人担当、重情有义、不为难损伤、可靠守信六个核心成分;(2)多维度的人际责任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测量当代中国人的人际责任感;(3)当代国人的人际责任感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但并不依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有所增强,而婚恋状况会影响个体的人际责任感,拥有或曾经拥有婚姻关系者比未婚者的人际责任感水平相对较高;(4)人际责任感能够正向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关爱他人的人际目标与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5)人际责任感的不同维度与涉及镜像神经元、共情、心理理论功能的一些大脑区域有关。总结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理论与方法上有一定创新。在理论上,研究首次构建并验证了中国人人际责任感的六维度因素模型,并从群体层面、功能指向、现实个体层面、神经生理层面多个角度论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在方法上,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为手段,编制了当代中国人人际责任感问卷,论证了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测量当代中国人的人际责任感。今后,还需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考察人际责任感的结构在不同文化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以及具有双文化背景的个体其人际责任感的相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