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基础教育领域必然出现的问题。关注和解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现实需要。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亲戚或其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或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的6--14周岁的处于小学学龄阶段的儿童。在北京地区,受家庭收入与城市教育政策的双重影响,虽然进入B类型小学就学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选择A类型小学。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选择北京市两所小学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两类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行为,了解两类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行为的社会功能水平和特点,揭示成因,提出对策。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A类型小学和B类型小学的流动儿童进行的学校适应行为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A类型小学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行为的表现明显优于B类型小学流动儿童,并且表现在社会能力和不适应行为两个方面;(2)无论是B类型小学还是A类型小学流动儿童,女生的不适应行为显著少于男生;(3)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年级越高,A类型小学流动儿童的社会能力越好、不适应行为越少,而B类型小学流动儿童的不适应行为则越多;(4)从学校适应行为的社会功能水平程度来看,接受过学前班教育的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行为方面更具有优势;(5)无论在A类型小学还是在B类型小学,学习成绩越好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能力的水平越高,不适应行为则越少;反之,学习成绩越不好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能力的水平越低,不适应行为则越多。(6)四年级是A类型小学和B类型小学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行为的显著变化期。针对此结论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A类型小学扶持力度,实施“民校公助”有效模式;其次,开展B类型小学师资培训,掌握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教学策略;再次,加强学前班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流动儿童早期教育水平;最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流动儿童实现学校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