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锐减,农户投入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来替代农业劳动力的缺失已成为普遍选择。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为我国农产品产量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农户对农业化学品依赖性的增加,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不合理施用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连续几年的重要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于农业绿色发展,以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者们普遍认为源头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即对农户生产行为的规范和改善。农户作为有限理性人,其生产行为受到内外多个因素的影响,深入探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和影响路径,有利于从根本上引导和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的研究框架,以川渝柑橘种植户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模拟仿真不同政策环境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变化,提出促使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实现的路径,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绿色生产整体水平较低,且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农户适量施肥行为和商品有机肥购买施用行为较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水平不高;违禁农药施用现象仍然存在,农药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和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纳情况不容乐观;农户绿色生产水平有待提升。(2)农户对知识能力、组织参与、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的感知水平差异较大。感知水平依次为知识能力>政府激励>政府规制>市场环境>组织参与,说明农户对内部因素的感知水平要高于外部因素,产业化组织功能的缺失导致农户感知水平普遍较低。(3)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水平较低,意愿与行为存在不一致现象。农户绿色施肥行为和绿色施药行为,其意愿都要高于实际行为,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4)知识能力、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路径有所差异,而组织参与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对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知识能力>政府激励>市场环境>政府规制;对农户绿色施药行为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知识能力>政府规制>市场环境>政府激励。说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受自身知识能力的影响最大,而政府、市场和组织等主体的作用相比要弱,加大提升农户知识能力能更有效促使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5)政策满意度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越高,有助于实现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向行为的转化,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农户政策满意度来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6)单一政策中知识能力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影响最大,多种政策实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单一政策实施的影响。分别增加知识能力、组织参与、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水平有助于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其中知识能力的影响最大;同时增加这五个政策的水平,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提升幅度较大。(7)建立“农户-组织-市场-政府”多主体的动态协作体系,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通过提高农户绿色生产知识水平、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市场环境和加大政府政策力度等路径,通过多方主体的协作与努力,促使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从知识能力、组织参与、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几个方面,对计划行为理论应用进行拓展,深入探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为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第二,从农户感知异质性视角探讨组织参与、市场环境、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多在同质性假设背景下,忽视了农户异质性所引致的对同一行为影响的感知差异。本研究从农户感知的视角,分析农户对产业组织、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异质性感知对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第三,模拟仿真不同政策环境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不同政策的有效性。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政策环境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演变趋势进行模拟和仿真,进一步识别不同政策的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