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杂志是目前中国最权威的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类刊物,杂志语篇中有着较多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本文以该杂志一年20本的期刊为语料来源,以于国栋的顺应模式为理论基础,运用定性研究为主和定量研究为辅的方法,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大学生》杂志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现象。其目的在于探索杂志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原因和语码转换体现的语用功能,描述语码转换在语篇中的分布模式和特征,并证实顺应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作为双语(或多语)者的独有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已从社会语言学、语法、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等不同路向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近年来从语用学角度的研究更是开辟了新的思路,它将语言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结合起来,揭示的是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因而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分析和解释语码转换。Jef Ve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国内学者于国栋以此理论为基础,对中英语码转换进行研究,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指出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商讨性、和变异性,以从语用学角度阐释交际者语码转换的动机和语码转换体现出来的多样性的特点。顺应性模式被认为是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包括语言、社会、认知和文化在内的很有阐释力和启发性的理论模式。在此理论框架下,本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大学生》杂志语篇中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商讨性和变异性进行详细的研究。用定性的方法解释语码转换使用的原因和其作为交际策略所实现的语用功能,用定量的方法对语码转换在语篇中的分布模式即变异性体现进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1)语码转换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顺应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现实、中国社会的社会规约和交际者的心理动机。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属于被动顺应,对于心理动机的顺应属主动顺应。在顺应过程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能实现多种不同的语用功能,如解释和强调、隐瞒身份、创造幽默、保持真实性、缓和语气、使言语简洁、时尚等,以帮助交际者实现交际目的;(2)语码转换的商讨性表现在语码转换不是随意进行的,也不是机械地按照严格的规则或语言形式—语言功能的对应关系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顺应原则和策略。所依赖的顺应原则与于国栋提出的顺应原则总体一致;(3)研究中对变异性各方面出现的频率统计和描述充分体现了语码转换多样性的特点。《大学生》杂志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在语言形式上呈现出的变异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单位、结构的复杂性(包括转换类型和转换形式)两个方面。语言单位中词的出现频率最高,词之中又以名词居多;语码转换类型以句内语码转换频率最高,句内转换中又包括三种形式,其中形式一(英语语码直接插入汉语句子中)居多。本研究通过对较新的语料认真仔细的分析,印证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有助于帮助人们进一步深刻理解媒体语言中发生的语码转换现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反映了语言相互接触和交融的事实,对人们有效使用语码转换这一交际策略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