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一般认为,先前从事道德行为的个体为了维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会倾向于在随后继续从事道德行为。然而,有关道德许可的研究却表明,先前从事道德行为的个体会降低随后表现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矛盾,目前的研究并没有获得统一的结论。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综述后发现,以往的研究往往从过去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因、道德感的自我确认角度来解释道德许可现象,并没有考虑过去道德行为的外部动因、他人认可的因素。象征化道德认同是个体道德认同的外在维度,表征个体希望将道德品质展现出来的程度,高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对道德行为的外部认可更加敏感。据此,本研究试从道德认同角度出发,提出象征化道德认同是道德许可效应的调节变量,并且他人认可是这种调节作用的心理机制。研究通过三个研究对此进行检验: 研究一以性别偏见作为研究主题以验证道德许可效应。研究发现,先前确认自己持有无偏差性别态度的个体在随后的雇佣任务中表现出较强的性别偏见,从而验证了在性别偏见领域存在道德许可效应。 研究二通过两项研究探讨了象征化道德认同对道德许可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在回忆过去的道德行为之后会比回忆中性事件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亲社会意图和较强的自利倾向,而在低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中不存在这一效应。 研究三通过两项研究探讨了他人认可作为象征化道德认同调节道德许可效应的心理机制的合理性。其一采用他人感谢的范式,研究发现,高象征化道德认同的个体的道德行为在获得他人感谢后,会表现出较低的亲社会意图。其二以性别态度为主题,研究发现高象征化道德认同个体的无偏差的性别态度被他人所认可后,会表现出较高的性别偏见。 综合以上三个研究,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象征化道德认同对道德许可效应起调节作用,并且过去行为得到他人认可是这种调节作用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