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始于清朝末年,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儿童文学翻译仍处于文学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展不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儿童文学译著层出不穷,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基于语料库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更是少见。由于儿童文学翻译对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儿童的语言习得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自建的小型汉译儿童文学(12-18岁)语料库及原创汉语儿童文学语料库,使用语料库语言学相关工具,研究汉译儿童文学是否存在区别于原创汉语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若区别性语言特征存在,则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这些语言特征的主要因素:翻译共性,英汉语言差异及儿童文学自身的语言特征。研究发现,汉译儿童文学语言特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在词汇层面上:汉译儿童文学词汇密度偏低,词汇多样性略高,具有简化趋势;动词、量词使用频率偏低,印证了英语是一种偏静态语言,且量词敏感度低,体现了英汉语言差异;单字词,三字词及四字格使用频率偏低,体现了英汉语言差异和翻译共性的双重影响;习语及多字词使用频率偏低,但译者具有长词偏向性,平均词长偏高,不符合范化和简化趋势;功能词如连词使用频率偏高,体现了简化和明晰化趋势;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偏高,体现了翻译共性和英汉语言差异双重影响,表现出简化和明晰化趋势;语气词、拟声词及重叠形式使用频率偏低,不符合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体现了翻译共性和英汉语言差异双重影响。在句法层面上:汉译儿童文学平均句段较长,体现了简化和明晰化趋势;结构助词“的”使用频率偏高,尤其在偏正结构中长定语频繁使用,增加了阅读难度,体现了英汉语言差异;“被”字句使用频率在汉译儿童文学和汉语原创儿童文学中差异不显著,不符合前人的研究结果,体现了翻译共性和语体差异性的双重影响;“是”字句使用频率偏高,有范化趋势。汉译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是翻译共性,英汉语言差异以及儿童文学自身的语言特征共同影响的结果。创作汉译儿童文学语言特征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翻译“规范”,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而且能够用于指导儿童文学翻译实践,规范儿童文学翻译语言。本研究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语料的选取仅局限于儿童小说、童话等几种体裁,语料库的规模较小,加工深度也有待提高;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可以量化的指标,研究结果能否推而广之,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