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找到一种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最大潜在地震判别方法。为此,重点研究了最大潜在地震判别依据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最大潜在地震的评价模型。论文由5章构成,第一章为最大潜在地震概述;第二章为最大满在地震判别依据的调查与分析;第三章为层次分析方法在最大潜在地震综合判定中的应用;第四章为新的断层长度一震级关系;第五章为结论与展望。第一章介绍了最大潜在地震的定义、与其它最大地震的区别和联系、当前最大潜在地震定的法规规定和实际评价方法,当前工程实践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论文的定位思想。第二章建立了最大潜在地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地震构造带总长度、发震构造断层类型、活动时代、结构特征、地震断层长度、滑动速率、地质构造背景、最大历史地震、地震背景、地貌背景以及地球物理背景等11个方面,讨论了各依据对最大潜在地震的影响。第三章介绍了层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通过实例阐述用该方法构建最大潜在地震判别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层次分析方法(AHP-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又称多目标决策方法。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论。吸收利用行为科学的特点,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而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采用此方法较为实用。第四章给出了新的断层长度一震级统计关系,这种统计关系是如此重要,在数十年最大潜在地震的研究中不断得以发展。近十年来,随着一些新的地震的发生以及部分旧资料的更正,使得重新回归这一关系成为可能。考虑到核电厂安评工作的现状,本文中只使用断层长度这一参数进行回归。探讨性的,本文的最后还将工程报告中断层长度同其给出的最大潜在地震进行了回归分析。第五章是对本文所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的总结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