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常发生于人体的胸背部和面部,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结节、囊肿、脓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疾病青春期最为多见,但也不完全受年龄阶段的限制,从儿童到成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发病。痤疮的形成常与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异常肥大,皮脂分泌过多,毛囊漏斗部角质细胞粘连性增加,漏斗部发生异常角化阻塞毛囊口,血流变指标异常及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多数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以至脾胃化湿生热,湿热熏蒸于面,阻滞气血,而出现红色丘疹;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见皮疹疼痛;复感邪毒,结于颜面而出现脓疱。目前临床上单纯口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痤疮的效果不甚理想。近些年来,大量采用西药口服(维A酸类、内服抗生素等)、中药外敷等方法治疗该病,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肺胃郁热型痤疮患者的治疗措施,本文依据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方,自制痤疮康复饮,观察该方治疗肺胃郁热为主,兼肝郁血瘀痤疮患者的疗效。毛囊皮脂腺的分泌受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控制。人在幼儿时皮脂分泌量较少,青春发育期分泌活动旺盛,35岁以后分泌量逐渐减少,皮脂腺等效圆直径和毛囊面积可以很好的反映皮肤皮脂腺的分泌情况。SP(即P物质)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并具有生物活性的肽类,它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及免疫系统间传递信号,作为免疫调节剂、神经调节剂、神经递质、神经激素及激素、促炎因子等发挥作用。痤疮患者面部皮脂腺周围可见较多与SP相关的神经纤维呈强免疫反应性,平均灰度值越低,说明免疫组化信号越强,相应的阳性表达越高。SP这一神经肽作为前炎症因子可诱导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它通过单核细胞能促进IL-1和IL-6等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强中性粒细胞和皮肤血管内细胞产生IL-8,并借此影响和调节痤疮的炎症反应。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剪切速率的改变,血液黏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剪切率下的全血还原粘度可作为红细胞流变性的评价。低剪切率下的还原粘度称为红细胞聚集指数,此数越大聚集性越高。高剪切率下的还原粘度称为红细胞的刚性指数,该指数越大,红细胞变形性越差,红细胞越硬。计算高剪切率、低剪切率下的血液还原粘度,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和红细胞聚集性。因此,本研究从痤疮康复饮治疗寻常性痤疮有效无效及简单机理方面着手,重点探讨,痤疮康复饮对痤疮大鼠皮脂腺直径和毛囊面积、SP表达、血流变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