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塔钢管构件涡振抑制措施及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同时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向低碳化转型,对电能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输电塔结构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架空导线、避雷线和其他金具的作用。钢管塔因具有较小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显著减少塔重、提升结构承载力和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中。风吹过钢管构件时,在特定的风速区间内会发生涡激振动现象,钢管构件长时间的涡激振动会导致节点焊缝的疲劳破坏和螺栓松动脱落,危及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本文综合了现场实测和数值仿真等研究手段,深入分析了钢管构件涡激振动的产生机理,进而提出一种快速装配式径向扰流板来抑制钢管构件的涡激振动,并建立了相应设计方法,最后评估了钢管构件不同服役期的疲劳性能,进一步验证了提出抑制措施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输电塔监测系统,成功捕获了广东汕头某输电线路中钢管构件的涡激振动现象,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以准确识别输电塔钢管构件涡激振动现象的仿真框架,并基于此框架与实测的钢管构件涡激振动现象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框架的准确性。基于改变结构气动力外形的被动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快速装配式径向扰流板来抑制钢管构件的涡激振动。通过三维数值仿真,发现扰流板对钢管构件涡激振动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进而对扰流板的布置间距开展了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布置间距越小、抑制效果越好,但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确定扰流板的布置间距。(2)基于正交试验,对扰流板的长度、宽度和布置间距进行了多参数分析,开展了25个工况的数值仿真,并通过极差分析提出了扰流板的具体设计方法,宽度的建议值为1~2倍钢管直径,长度的建议值为1.5~3倍宽度,布置间距的建议值为5~12.5倍钢管直径。通过两个案例对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法设计的扰流板对输电塔钢管构件涡激振动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说明该设计方法简单可行,为钢管塔涡激振动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基于短时实测风速数据,采用广义极值分布建立了每日风速的概率分布函数,并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短时风速分布参数的预测模型,实现了对钢管塔50年服役期内短时风速分布的预测。建立了考虑短时风速概率分布的钢管构件寿命评估框架,基于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和S-N曲线对钢管构件的节点焊缝疲劳寿命进行评估。对比了有无安装扰流板的钢管构件节点焊缝的疲劳寿命,研究结果表明,扰流板会显著提高节点焊缝的疲劳寿命,从全寿命角度验证了抑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其他文献
针对大跨桥梁涡激振动问题,采用CFD方法模拟非流动控制下的主梁流场特征,分析了涡激振动最优扰动位置,提出了内置呼吸方式流动控制方法,通过进行风洞试验验证内置呼吸方式在不同扰动位置对桥梁涡激振动响应的控制效果,得到不同控制位置对桥梁模型涡激振动响应的控制规律.结果表明,扰动位置为前后缘对称布置时对涡激振动的控制效率是最高的,该方法为提高大跨桥梁涡激振动稳定性提供了参考.
基于人体骨骼数据分析人体行为的方法可解释性强,在基于视觉的人体行为分析研究中具有明显优势。但视角干扰及目标遮挡严重影响人体骨骼关节点的标定。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人体结构约束条件下的基于人体姿态特征的人体骨骼关节点估计算法,并根据骨骼数据识别人体行为。首先根据人体运动的稳态趋势和暂态变化,基于决策树和加权线性回归分别建立特征提取模型,对缺失或混淆的关节点进行估计。然后设计了一个结合轻量级时间卷积和注意力
赛格广场大厦5·18振动事件表明不能忽略楼顶桅杆高阶涡激振动对主体结构的影响,为此,根据相关设计资料和实测数据,分别建立了赛格广场大厦楼顶双桅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与考虑桅杆动力特性改变的修正模型,利用双桅杆绕流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所得气动力荷载时程,计算分析了双桅杆结构在刚度退化前后的风致振动响应特性。推导得出了悬臂钢管涡激振动幅值估算公式,研究
针对非典型曲面竖井贯流泵进出水流道结构和施工特点,文章研发提出了基于BIM信息技术辅助、独立工序预制加工以及综合保障施工的新型施工工法,详细介绍了施工的流程和施工工艺,以及竖井贯流泵进出水流道模板制作安装施工技术。该工法关键技术是在传统施工技术基础上的科学改进,符合实践现状和技术条件,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依托项目的流道线型控制精度高、实体质量好、表面光滑,可以推广使用。
为研究基于主动吹气的流动抑振措施对流线型箱梁涡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1∶50刚性节段模型自由悬挂风洞试验,节段模型与吹气装置连接以达到流动控制效果,分析了主梁处于最不利5°攻角时不同气孔参数下的涡振响应,并通过数值模拟重现了主梁竖弯涡振,分析了主动吹气对抑制主梁涡振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5°攻角原设计断面出现明显竖弯及扭转涡振现象,其中竖弯及扭转涡振分别有2个锁定区间,在竖弯第2锁定区间及扭转第
某大跨度Π形钢-混叠合梁斜拉桥存在常遇风速下的涡激振动。为了抑制涡激振动,通过1∶50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针对-5°最不利风攻角工况,开展了涡振性能优化研究。试验对导流板、裙板、下稳定板、风障与整流罩等单一气动措施的制振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只有下中央稳定板能在0.65%的阻尼比条件下,将主梁的竖弯与扭转涡振振幅同时降低50%以上。据此开展了以下中央稳定板为中心的组合气动措施研究,发现整流罩
超规范高宽比矩形烟囱的风压及风振系数研究是解决结构抗风设计的关键问题。以国内某拟建核电站超规范矩形烟囱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三种高宽比方案结构模型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基于STAR CCM+二次开发平台开展双向流固耦合数值仿真,精细化分析了三种方案下烟囱压力场、速度场和涡量场风压分布特性,探究了烟囱顶部位移、底部剪力和横风向位移的变化规律,最终提出了不同高宽比方案烟囱整体风振系数建议取值分别为6.65、
单钢管避雷针结构具有构造简单、轻质高强、占地较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使用,考虑到该类避雷针横截面为圆形且基频较低,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发生风振现象,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其进行三维数值风洞模拟,探讨7种风速下钢管避雷针结构受力性能及风振响应,并与现行的国家规范条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典型风速下避雷针结构两侧所受横风向风压力最大为1.03kPa,是顺风向风压力的1.72倍,且在不同节段钢管连接处风压力突变
以张家口市崇礼区(冬奥)太子城冰雪小镇(会展)项目为例,论述了跳仓法技术在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原材料选择及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这一关键问题。研究了单掺粉煤灰与粉煤灰、矿渣粉复掺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和绝热温升的影响,优化配制了一种单掺粉煤灰的低水化热温升的C35大体积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在满足C35强度设计要求基础上,矿渣粉可以显著提升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而粉煤灰对混凝土后期强度贡献值较
基于某塔式容器低风速下的空塔共振校核计算过程,讨论不同标准方法判定共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验证国内标准以临界速度作为判断依据的准确性。分析标准计算振幅与现场实际振幅相差甚远的原因,认为在高径比较高等特殊情况下,塔器的阻尼比会出现小于标准中推荐值的例外情况,从而影响对设备安全性的判定和计算。针对空塔,提出参照烟囱计算阻尼比,然后代入求解振幅并进行相应的应力核算;再计算斯科顿数Sc,以之判定塔器是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