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治疗药物—赤丹退黄方的“量—效”关系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dluf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药的剂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医药界的广泛关注。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的研究是一个热点,更是一个难点问题。但是,目前中药复方大剂量应用仍然停留在经验积累和个案分析阶段。中药复方的量效关系是否客观存在?中药加大剂量应用是否科学合理?为了阐释中药复方的量效关系及中药大剂量应用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揭示中药复方大剂量应用的客观规律,本课题以解放军302医院汪承柏教授研制开发的赤丹退黄颗粒(方)为模式药,以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为切入点,在正常大鼠和急性淤胆型肝炎病理模型上,研究赤丹退黄方“量-效”关系的客观真实性并为临床大剂量使用赤芍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研究特别是中药大剂量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结果与结论:1.赤丹退黄方的毒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赤丹退黄方大剂量81g/kg(相当于成人900g/60kg,按体表面积折算)连续4周灌胃给药(ig)给予正常大鼠,观察赤丹退黄方对正常大鼠的毒性及亚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大剂量给予赤丹退黄方4周后,未导致大鼠死亡,且给药期间其生化指标较稳定,肝脏未见明显病理变化。2.赤丹退黄方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研究: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大鼠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研究赤丹退黄方的“量-效”关系,探索赤丹退黄方治疗淤胆型肝炎的最佳治疗范围。结果显示,赤丹退黄方在21.6~81g/kg/d剂量范围内,在同一时间点,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呈剂量依赖性增强,即赤丹退黄方大剂量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此外,在造模后24h、36h及48h不同时间点,81g/kg/d剂量的赤丹退黄方疗效相似,提示大剂量赤丹退黄方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3.赤芍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研究:以赤芍的剂量为研究对象,采用ANIT大鼠模型,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变化,研究赤芍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赤芍最大给药量(81g/kg/d)可以显著降低各项血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了肝脏病变部位。同时,在9g/kg-72g/kg范围内,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4.基于“一方必有主药”思想的赤丹退黄方“量-效”关系研究:丹参、瓜蒌、葛根剂量保持不变,成比例改变赤芍剂量,连续ig给予ANIT模型大鼠五天,研究赤芍剂量变化对淤胆型肝炎改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赤丹退黄方原方相比,在丹参、瓜蒌、葛根剂量不变情况下,主药赤芍剂量成比例增加可明显提高赤丹退黄方疗效。本课题初步从基础理论方面阐明了赤丹退黄方重用赤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提出了赤丹退黄方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可能的剂量范围;同时,初步为建立一套契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研究模式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实施顺铂+氟尿嘧啶诱导化疗与同期放化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例于该院接受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12
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例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
7月底至8月中旬,国际格局风云变幻。7月31日,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至2.00%~2.25%,为2008年12月以来的10年首降;8月5日离岸人民币汇率也一度贬值至7.0985。随后,全
目的:健脾祛瘀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对症状改善及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84例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
目的:以“温气运脾”法为治疗原则,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加减,来评价53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临床研究以“温气运脾”法为治疗原则,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加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