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发育有广泛的第四纪红土堆积剖面,剖面红色基质中常发育有独特的灰白色网纹,之前虽有众多学者对网纹红土有过很多的关注,但有关网纹红土形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及网纹的形成机制仍存在许多争议。安徽宣城官塘村遗址是水阳江流域旧石器遗址群中的一个地点,遗址的剖面厚约14m,自上而下依次出露棕黄色土层、均质红土层、弱网纹层和强网纹层,构成一个较为典型的加积红土剖面,网纹层由白色网纹和红色基质组成,在剖面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是研究网纹红土中网纹成因的理想地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研究:(1)关于网纹的形成时代:通过古地磁及光释光的测量,首先建立了该剖面的时间序列,确定网纹层的沉积年龄为143-1134ka,而强网纹层顶部的沉积年龄为552ka,如果将强网纹的发育年代对应于北方黄土S4、S5的堆积年代,则强网纹层中网纹的最后形成年龄大约是398ka,可见网纹的发育明显晚于网纹层的堆积,据此可估计网纹是在深度0.8m之下发育的。(2)关于网纹与基质的岩性变化特征:a.粒度:网纹的粘粒组分的平均含量为18.7%,基质的粘粒组份含量较白色网纹多,平均值为22.2%,整体上网纹较基质的平均粒径大。弱网纹层与强网纹层相比,弱网纹层平均粒径小于强网纹层。b.磁化率相对于均质红土,在可以分离出网纹的深度(-3m)以下,基质的磁化率值骤降-70%,在基质变淡的深度(-12m)之下,磁化率值降低-90%。网纹的磁化率的变化趋势与基质的大体相反,但整体上较基质的磁化率低。显示出铁磁性矿物在网纹层中降低,并在网纹中进一步降低。c.元素地化:基质的CIA值较均质红土的大,网纹与基质的CIA值相近,两者在剖面上同步变化,且向下有增大的趋势。说明网纹是在较强的化学风化条件下形成的。除了网纹明显亏铁外,网纹与基质之间的其它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说明网纹主要是经过脱铁作用而形成的。(3)关于网纹的形态特征:在强网纹层中(深度~10m),通过对块状样品进行切片,重建了网纹的三维数字形态模型,模型显示平面上看似独立的网纹,在空间上都是相连的,网纹以横向延伸为主,具有向上分叉的特点,这些特征与植物根系的形态特征有所不同。综合网纹的形成时代、形态和岩性(地球化学、粒度、磁化率)等方面的证据,可以判断官塘剖面网纹的发育明显晚于其母质的沉积,是地下水作用于红土,经脱铁作用形成,而网纹的形态、走向、分叉等特征均表明其不同于植物根系,可能是地表静压力等其它方式产生的裂隙演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