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纤维特性对轻质玻璃纤维棉毡结构及性能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X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质玻璃纤维棉毡是由83%的玻璃纤维和17%的酚醛树脂粘结剂组成的多孔结构复合材料,因其优质的隔声隔热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交通等领域。本文选用火焰喷吹法制备轻质玻璃纤维棉毡,通过对气流/纤维工艺参数的优化,获得超细化、多层化、高均匀度及良好物理性能的玻璃纤维棉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棉毡的微观结构,采用FLUENT模拟轴对称导棉管内气流/纤维的速度和浓度变化,并进行材料微观结构成型过程的分析;利用电子单纱拉力机、导热系数仪和B&K阻抗管分别表征玻璃纤维毡的力学、热学及声学性能,并分析其隔声隔热机理。(1)研究了轻质玻璃纤维棉毡的微观结构及成型机理,阐明了轻质玻璃纤维毡获得层状结构、超细化结构及均匀结构的详细过程和机理,揭示了气流/纤维特性参数对棉毡均匀度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轻质玻璃纤维棉毡是由致密层、连接层和致密层组成的多层结构,并且棉毡内的纤维分布呈现不规则的三维取向,同时高温高速气流确保了纤维的分散度和棉毡的超细化结构;对均匀度的探究获得棉毡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气流流量为56m~3/h,初级长丝纤维直径为210μm,负压风气流压力为700Pa,此时,轻质玻璃纤维毡的变异系数(CV)为6.49%,轻质玻璃纤维棉毡的结构达到了均匀水准。(2)研究了工艺参数下轻质玻璃纤维棉毡的性能影响,阐明了棉毡的力学、隔声和隔热性能变化机理,均匀度、最终纤维直径和面密度是决定棉毡性能的关键因素,而均匀度、最终纤维直径和面密度又是通过气流/纤维参数进行调节控制的。结果表明,在56m~3/h的气流流量、210μm初次长丝纤维直径和700Pa抽吸气流下,轻质玻璃纤维棉毡的最终纤维直径小,均匀度高,棉毡强度和导热性最佳;而继续增大初次长丝纤维直径和抽吸气流压力后,轻质玻璃纤维棉毡的隔声性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3)采用BP神经网络对棉毡制备过程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通过创建智能分析系统,优化工艺参数,有效总结数据规律。设计出气流流量、初次纤维直径和抽吸气流对轻质玻璃纤维毡均匀度与最终纤维直径之间的三维预测曲面模型,确定出最优气流/纤维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气流流量为55~57m~3/h,初次纤维直径为190~220μm,抽吸气流压力为680~720Pa时,轻质玻璃纤维棉毡的均匀度最优且最终纤维直径分布在1.45~1.70μm之间。本文通过调节气流/纤维工艺参数优化得到的轻质玻璃纤维毡,具有均匀度高、强度大、隔热隔声性良好等优点,在航空和航天等对质量和性能要求苛刻的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铜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铜、锌、铅、锡、铋等多种有价金属元素的烟尘,经济回收价值极高,但同时却伴随有As等有害金属,不利于烟灰的无害化及资源化利用,因此开发铜冶炼烟灰中砷与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工艺,对于消除金属冶炼过程中砷污染、解决砷循环累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铜冶炼烟灰脱砷技术主要包括火法和湿法两种,但随着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火法脱砷工艺的缺陷日益明显
自动化工具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系统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制员作为空管系统的决策者仍然处于系统核心地位。然而,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改变必然对管制员的行为表现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设计三种不同自动化水平的管制实验场景,采集管制员的眼动、生理、工作负荷与情境意识数据,深入研究了在不同自动化水平实验场景下的管制员行为表现。首先,根据现有自动化系统分级理论,类比SAE对汽车驾驶系
同时发生气象数据是基于室内热环境风险水平反推得到的室外设计气象数据,考虑了气象数据间的相关性和同时发生性,能准确的反映近极端条件下的实际运行负荷。目前,基于辐射时间序列法建立的负荷模型常用于生成同时发生气象数据,该模型生成的同时发生气象数据非常合理,但缺乏灵活使用性,难以满足工程设计人员的简便使用需求。与负荷模型相比,得热模型所涉及的参数更少,容易针对不同房间特征归类并给出通用的同时发生气象数据。
随着对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要求的提高,高性能材料和焊接结构在减轻发动机质量、保障发动机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焊接过程的研究中,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可以预测焊接接头的尺寸和残余应力,优化焊接工艺参数,提升焊接接头的可靠性。焊接热过程计算是残余应力计算的基础,国内焊接热过程模拟基于采用国外的商业有限元软件,对使用者要求高,且研究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限元模拟软件是我国科学研究发
能源与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技术能高效地将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原料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在碳一资源的绿色转化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廉价的Ni基催化剂合适于各类甲烷重整反应。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Ni基催化剂在反应中高能耗、易失活的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在多相催化中,活性金属、载体、助剂以及催化
土体的体积含水量和电导率在工程实际中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参数。时域反射技术(TDR)可高精度地测定土体的体积含水量和电导率,在工程中应用较为普及。但是目前TDR测试设备均是从国外进口,核心延迟线技术仍然被国外封锁。本文与天津特利普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基于频率步进原理的国产新型TDR技术研究,利用该TDR进行了土体含水量和电导率测试试验,对比分析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主要成果如下:介绍基于频率步进原理
近年来,随着医药、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的生产和使用量与日俱增。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很难将污水中的药物有效去除,导致越来越多的药物进入环境水体。由此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开发有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成为必然。目前研究所报道的药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吸附、生物降解、高级氧化、光催化等,其中光催化技术因其清洁无污染而被广泛研究。酮洛芬(KTP)是一种常见的PP
磺胺二甲基嘧啶和恩诺沙星的价格低、抗菌谱广,是养殖业用量较大的两种抗生素,近年来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已成为威胁水生态安全性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境问题。虽然目前已有许多磺胺二甲基嘧啶和恩诺沙星非生物降解的报道,但依然存在成本较高、工序复杂和产生毒性代谢物等问题。微藻由于其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被认为具有修复抗生素污染水体的潜力。此外,利用新型载体材料细菌纤维素固定化微藻,以期能够简化微藻在去除抗生素工序、
本课题是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极区重点海域冰下浅表层声学特性观测与分析”(项目编号:2018YFC1405902)的资助下针对北极海冰和海洋浅表层环境观测设计一种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球两极的变化对气候的改变有显著的影响。2012年4月,英国气象局的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气温自1900年以来升高了0.75°C,其中北极地区的上升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海
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结合为构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实现癌症早期诊断、改善药物靶向性和长效性提供了新思路。传统化疗具有特异性差、毒副作用大、血栓易形成的缺点,而纳米药物可以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聚集且实现缓控释放和靶向治疗。碳量子点(CDs)具有小尺寸、易修饰、易溶于水、荧光稳定、低毒等特性,本论文以CDs为药物载体构建了两种双重响应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同时达到了药物缓控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