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局部辨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式选择56例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ob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以乳腺小叶内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乳房炎症,常常发生于产后、非哺乳期的女性,随着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临床的医师的关注,以乳房肿块、脓肿和窦道形成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由于自身免疫异常引起,属于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本病病因、病机不清,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询问病史、医者的经验等做出排除性诊断,病理组织学是诊断的“金标准”。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未形成指南,西医保守治疗药物以类固醇激素、抗生素为主,还包括免疫抑制剂、抗结核治疗。抗生素能明显减轻局部红肿,激素能迅速缩小肿块,给患者造成一种“假象”,但是并不能彻底治愈,存在停药后容易反复的缺点,外科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肿块病灶切除、肿块扩大切除、乳房单纯切除术、乳房腺体瓣整形术等。肿块范围较小可行肿块切除或者扩大切除,临床中无明显争议,疗效较好,但是GLM的病灶并不会局限于一个象限,多为散发、多发,甚至遍布整个乳房,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容易残留病灶,若切除腺体量过多,缺损达到20%,乳房外形破坏严重。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乳房肿块较大,激素治疗不敏感,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形成的不红不肿、难溃难敛的僵块,病灶累及多个象限,大面积脓肿形成,脓肿溃后或者切开引流术后伤口经久不愈形成多条窦道的重型GLM患者,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属于乳腺疾病中的疑难杂症,导师认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佳的方式,只有把疾病的根源—病灶彻底清除,才能大大降低复发率。治疗成功与否与术式和手术时机密切相关,并不是一概而论,采取“一刀切”“一锅端”。导师经过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疗该病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模式,将中医外科创面处理技术如蚕食清创、刮匙搔刮、棉捻祛腐、箍围透药等中医特色疗法联合手术清创、乳房组织瓣整形,达到彻底清创,最大限度的保留腺体组织,根据疾病分期,结合中医外科局部辨证理论,从辨阴阳、辨脓肿、辨已溃未溃、辨疮形色泽、辨腐轻腐重等五个方面以及超声检查选择不同术式,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全程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在提高临床疗效、保持乳房外形、降低复发再发率等方面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研究目的:通过回顾研究经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以下简称“我科”)诊治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总结GLM的发病规律,探讨GLM病因病机,并通过分析基于不同术式治疗的GLM病人的临床效果,为本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符合此次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疾病分期、局部辨证,分别予一次性清创术及分期手术两种术式。一次性清创术即彻底清除病灶及变性腺体组织,一期缝合伤口,分期手术即先行局部减张、搔爬、蚕食清创,充分探查隐匿病灶,保留可逆腺体组织,术后VSD持续负压冲洗引流,配合中药纱条填塞创腔加速化腐,待周围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肿硬消退,腐去新生之时时,择期行二期彻底清创、临近组织瓣整形修复。筛选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整理,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从治疗时间、复发率、乳房外形等三个方面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GLM患者共56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在25~42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32.60±3.84岁,以30-40岁为高发年龄段(69.64%);47例月经规律(89.47%),9例(16.07%)月经延期或提前;94.64%患者有生育史,1例未婚未育,2例妊娠期发病,于产后1-3年发病率最高(41.07%);BMI正常的患者24例(42.86%),超重者16例(28.57%),肥胖者16例(28.57%);2例(3.57%)有乳房外伤史,仅1例(1.79%)有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史,伴有垂体瘤病史1例(1.79%),免疫系统疾病1例(1.79%);22例(39.29)有乳头凹陷史。2.此次研究中,入院前病程长短不一,集中在3个月左右,治疗主要以口服抗生素和中成药软坚散结为主;单侧乳房发病者54例(96.42%),就诊时均有肿块和疼痛,其中皮色红、皮温高者39例(51.76%),形成脓肿者36例(64.29%),脓肿破溃者或切开引流术后21例(27.37%),双下肢结节性红斑者1例(0.02%);肿块多发于乳房外周,以外上象限33例(58.93%)为主,累及乳头乳晕17例(30.36%);肿块多累及2个象限以上(82.1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24例(42.86%);泌乳素升高15例(26.79%),细菌培养阳性18例(32.14%),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3.56例患者多数有院外就诊病史,根据就诊于我院时的临床表现及疾病分期不同,肿块期14例,脓肿期23例,溃后期19例。4.两组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入院前病程、肿块大小、累及象限分布、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经两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后,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治疗时间、复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一次性清创术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分期手术组,但是复发率较分期手术组高,乳房外形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一次性清创术较分期手术治疗时间短,但复发率高,两种术式均能较好的维持乳房外形,无明显差别。2.从辨阴阳、辨脓肿、辨已溃未溃、辨疮形色泽、辨腐轻腐重等五个方面辨证,根据中医局部、分期辨证,肿块期、脓肿期正虚毒盛证、溃后期阳虚毒恋证均可行一次性清创术,脓肿期热毒壅盛证和溃后期气血亏虚证行分期手术治疗。3.本研究的病人均属于重型GLM,总复发率17.86%,低于一般的文献报道。4.手术治疗应考虑彻底清创和防止腺体缺损太过两方面的因素,联合乳腺腺体瓣整形技术可以较好的维持乳房外观;GLM局部急性炎症得到控制是清创术的前提。5.本次研究中体重指数≥24占52.14%,提示GLM可能与肥胖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小儿功能性腹痛(食积气滞证)主次症候积分的变化,观察并评价沙棘干乳剂和运脾消滞法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食积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沙棘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作用机制。探究运脾消滞推拿手法及沙棘干乳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小儿功能性腹痛的治疗机制及外治法治疗方案提供借鉴。方法:1.本项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按照纳排标准纳入64例患儿,按1:1
目的:1、通过临床试验探索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炎性指标;2、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清宣通络方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3、通过体外实验验证清宣通络方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ARDS TX表达量。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同期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0例(男童14例,女童16例)为重症组,儿童非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30例(男童1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并联系李新民教授所传经验,探索归纳其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组方用药规律,以继承与发扬,并为临床小儿PNS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李新民教授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PNS患儿的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且使用统一规范的辨证施治方案诊治的31例PN
研究目的:观察中药香囊预防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香囊在儿童中的推广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探索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外治法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空白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诊断将儿童分为三组:(1)健康组:无慢性病且1周内无呼吸道感染;(2)抽动组:抽动障碍且1周内无呼吸道感染;(3)肺炎组:确诊肺炎痊愈1周。将三组儿童分别编号,其中健康组及抽动组儿童根据
目的:通过180例厌食症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脉,分析小儿厌食症中医体质、证型及其兼证的证候特点和相关性,为该病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收集180例厌食症患儿,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法,由家属及小儿自行填写或调查员询问后填写《小儿厌食症病例信息记录表》和《厌食症患儿体质分析表》,并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判定小儿中医证型和兼证及小儿体质类型。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2
一、动物实验研究目的:1通过SD大鼠建立病毒性肺炎模型,并进行中药灌肠治疗,为临床试验提供基础性实验数据。2通过组间对比治疗后肺炎大鼠粪便钙卫蛋白(CALP)的浓度以及治疗后肺泡灌洗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大鼠防御素1(rBD1)的浓度,综合评价中药灌肠对肺炎大鼠机体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明确灌肠疗法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B组)12只、模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的临床表现,探讨基于“温中散寒”理论采用艾灸敷贴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外治法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内容:对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儿科门急诊就诊的符合中西医小儿功能性腹痛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平均分为3组,每组20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
目的:通过对90例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中医治疗IMN的用药规律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并探讨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初步总结本肾病诊疗中心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特色,为今后进一步制定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的90例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导师高靖主任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指导原则下,通过对比加味五桑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G1-G3a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气阴两虚证的疗效及安全性,客观地评价加味五桑汤对临床应用的价值,为该病的中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天津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门诊或病房住院治疗且诊断为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血糖、血压稳定期)的病
研究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又称非哺乳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发生于乳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相较于其他乳房良性疾病而言,发病率较低、临床上也不常见,但有报道显示,这些年来,GM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由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标准尚不明确、治疗方案也不统一、发生发展机理尚在研究、病症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又缺乏特异性,所以临床上对该疾病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