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1928-1974)是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美国最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之一。同其他大多数自白派诗人一样,塞克斯顿生前也深受着精神疾病的困扰。因精神治疗的一个契机,以书写诗歌作为治疗方法之一,开创了自己的自白派诗歌生涯。塞克斯顿短暂的一生让人为之惋惜,但她却为美国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声音,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她一生中出版了十部诗集并获得了多枚奖项,其中她以第三部诗集《生或死》(1966)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塞克斯顿以诗歌的形式道出了自己生活中最熟悉、最痛苦的细节,她用最明显的语言赤裸裸地和盘托出了有关于她自己、她的经历和她精神生活的真相。她的大多诗作都是以自我为原型,探索心灵上的创伤,寻求情感上的宣泄。安妮·塞克斯顿精神疾病的种种表征在她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些不朽的诗作又与她的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密不可分。本文则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生本能和死亡本能三个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探索并挖掘塞克斯顿在创作诗歌时的深层心理构成及疾病表征,以及她的诗歌创作为后世带来的深远意义及影响。 本文共包含六个部分,包括引言、四个主体章节以及结论部分。引言部分是对塞克斯顿及其诗歌的介绍。本部分简要介绍了塞克斯顿诗歌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现状以及本文的主题陈述。第一章介绍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无意识、生本能和死亡本能的理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疾病的根源是无意识中的欲望,尤其是性本能的被压抑,导致以一种歪曲的方式满足无意识中的欲望,而在处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时,艺术家与精神病人遵循着同样的法则。他认为,无意识内的冲动是文艺创作的动力。而另一方面,在弗洛伊德耳闻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之后,他提出了“死亡本能”的理论,并将早期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二为一,称为“生的本能”。生的本能代表了创造与爱的力量,而死亡本能则代表了破坏与恨的力量。第二章从人际关系、母体的书写以及生死之间的权衡三个方面分析了塞克斯顿在其诗歌创作中体现的精神疾病表征,其中包括夫妻的紧张关系、父女的乱伦关系、子宫的创伤和女性受体的局限性、对爱和生活的向往、对死亡的着迷以及最终向上帝寻找救赎等。第三章旨在探究塞克斯顿将其个人经历融入诗歌创作的原因,包括家庭的梦魇与社会罪责、母性身份的缺失以及死亡想象和死亡经历三个部分,如母女之间的隔阂、夫妻间关系的破裂、以及惨痛的两次自杀经历等。第四章阐述了塞克斯顿大胆的、引人深思的诗歌创作所产生的个人影响及深远的诗学价值。最后结论部分重申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对塞克斯顿精神疾病表征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以及塞克斯顿诗歌深远的创作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