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科学素养成为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的新的议题,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前科学概念和经验的获得。科学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领域特殊性充分表明: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素养的培养。(1)对幼儿来说,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幼儿。而幼儿生命科学概念的发展应注重培养的是幼儿的生命科学素养。幼儿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科学概念的获得充分且适宜的条件。对幼儿来说,科学概念的学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学习,而是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逐渐获得直接经验,进而促进幼儿概念的整合与转变,启发幼儿的科学思维意识。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探讨幼儿对特殊领域的认知成为新的研究内容。在特殊领域幼儿能够对事物作出本体区分,甚至能够采用相应的因果解释机制解释现象,知识经验也体现出内在一致性。因此,生物死亡认知作为前科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幼儿的死亡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等相关内容,对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多来自幼儿的声音。本研究在长春市市内随机抽取了三所幼儿园,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共计访谈对象54名。全面呈现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死亡原因”、“死亡感受”的认知。最终获得访谈逐字稿共计四万字,此外还包括大量的访谈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分析路径,从死亡特征、死亡原因和死亡感受三个维度归纳总结幼儿对上述三个维度的总体表现和相关特点。基于研究结果的内容,讨论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死亡特征”、“死亡原因”、“死亡感受”背后幼儿表达的内隐观点,分别从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认知的特点分析;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的因素分析;幼儿对生物死亡情绪感受的差异分析。经过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的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的认知具有宽泛性、多元性、向我性;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因素主要有幼儿认知方面、个性方面和环境方面;幼儿对不同生物类别的死亡情绪感受存在差异,其中对人物负向情绪感受最多,其次是动物和植物,幼儿对生物类别的死亡处理方式主要有主动应对、寻求支持、选择逃避、听之任之几个方面。最后,本研究为教育工作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一、倾听幼儿声音,关注死亡感受;二、发展前科学经验,增强生命教育;三、重视正确引导,减少不利因素;四、培养良好个性,塑造积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