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六十年来,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至今基本上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多元化高校家庭贫困生资助体系。但是由于在制度设计和安排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工作者甚为担忧的“育人”危机,如果对此项制度不加以修正和改进,会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和谐稳定以及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对现行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和创新制度作了相关的阐述。
第一部分是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相关背景作了概述。从1952年-2009年学生资助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现行资助制度的优劣分析(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充分肯定了政府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勇气,但是也对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同时以教育公平理论和制度设计理论出发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是对现行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一缺乏严谨科学的贫困生评审体系是造成制度缺陷的首要原因,建立在众多“人为因素”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其二助学贷款制度是在没有任何机构进入高校对学生进行信用意识教育的前提下仓促上阵的,至今尚未完善的个人信用机制体系是助学贷款制度的最大隐患。其三是各资助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政府、高校、银行责任定位不够清晰,相互之间都有交叉。其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政府一次性投入远远高于高校的投入,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奖助混搭的资助局面对教育公平产生冲击。
第三部分是对现行资助制度引发问题进行根源性分析。一是制度设计存在问题,无论从教育公平还是制度设计理论上分析,奖助应该分成两条线,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和竞争的平台。制度设计缺乏综合考虑,满足于“救济”的层面,而没有建立一整套围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上升到“立法”的高度还有待于各方的共同努力。二是无偿救助使得制度的导向作用缺失,贫困学生无需任何付出即可获得高额助学金,“不劳而获”的教育不利于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三是资助主体职能弱化,对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没有发挥引导作用以督促社会力量形成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
第四部分是对如何完善和创新学生资助制度作了进一步阐述。一是要遵循责任明确、利益制衡、针对性强的原则来进行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二是依赖于政府资助制度的创新;三是有赖于高校资助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四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资助制度。
高校资助工作关系百万学子,关系校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成长,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