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恶化。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地面硬化率不断攀升,地下水回补困难及城市内涝等水资源问题愈加严重。降雨通常形成径流直接排放至附近的受纳水体,不仅浪费了水资源,同时径流作为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觑。目前水量与水质问题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城市水危机不断加剧。因此,如何对城市雨洪进行管理并对雨水加以净化后回用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国内外雨洪管理技术及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设施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我国地域特征,运用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研究了海绵型工程典型建设模式,研究了湿地对雨水水质净化效果,优化筛选了雨水湿地设计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SWMM对单项海绵设施适用性分析得出:透水铺装及下凹绿地可作为主要设施大范围应用,生物滞留槽、植草沟、绿色屋顶应作为辅助设施应用。组合建设模式(90%透水铺装+50%下凹绿地+绿色屋顶+植草沟)可有效控制高低重现期降雨。(2)本文对郑州市降雨初期雨水水质进行了检测,其COD、TN、TP浓度分别为:140.25 mg/l、13.31 mg/l、0.35 mg/l,郑州降雨偏碱性且碳氮比较高。(3)通过对湿地进出水水质检测得出,湿地系统对COD及NO3--N均有极好的去除效果,其平均去除效率高达84.07%、95.88%;垂直流湿地处理初期雨水试验研究表明,沸石对氮的去除有一定强化作用,蛭石对磷的吸附作用最强;水平流湿地处理初期雨水试验研究表明,芦苇湿地净化效果最优,且水平流湿地净化能力略强于垂直流湿地。(4)通过湿地植物及微生物分析得出,植物枯萎时会释放氮磷造成系统污染,因此应在秋冬季对植物及时进行收割;微生物特征碳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类及氨基酸类,且各湿地微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组成结构和代谢特征。(5)初期雨水经湿地的深度处理后可用作城市杂用水、景观用水、工业用水及灌溉用水等,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有一定的缓解效益。海绵城市是当今水资源管理的战略型决策,本文研究提出了海绵型园区典型建设模式,并对雨水湿地的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建议,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及雨水的净化回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