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之“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浪潮,在“湖广-四川”这条线路上便逐渐产生了一条集信仰传播、移民通道、商业贸易、航道运输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线路。在这条文化线路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传统戏场建筑,这些传统戏场建筑大都依附于祠庙建筑而存在,其装饰华丽、造型美观,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了“湖广-四川”这条文化线路上,传统戏场产生的动力和机制。形成传统戏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于民间信仰产生的祭祀仪式是其主要成因之一。笔者根据“湖广-四川”这一区域内主要信仰,将民间信仰按照四类研究,即:祖先信仰、圣贤信仰、自然神信仰和行业神信仰。而与这四类信仰对应产生的祭祀类建筑中的传统戏场,也分为四类,即:祖先宗祠戏场、圣贤本庙戏场、自然神庙戏场、行业会馆戏场。分类界定之后,文章对每种信仰对应的祭祀仪式展开了调查研究,祭祀仪式开展所需的建筑空间,就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戏场空间是祭祀仪式开展空间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章对“湖广-四川”这条线路上存在的典型戏场案例,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并对每类戏场中相对应的信仰祭祀仪式的空间和流线做出分析说明。 文章通过笔者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方法,结合整理资料、实地考察和民间访谈等多种手段,为本文书写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研究资料和重要考证。笔者在最后总结了“湖北-四川”民间信仰与传统戏场仪式空间的关联性,并对现存戏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做了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