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即使存活部分患者可因脑损害致残。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以心脏骤停的特征为基础,出现症状后1h内未预料到的自然死亡。据多研究报道SCD在全球各地发生率仍然高,占心脏病患者死亡的比例保持不变,大约为50%,占年死亡率的5.6%。尽管最近复苏科学有所进步,但由于SCD发生突然、进展迅速、经常在院外发生、难预料到等因素,生存率仍然很低,仅为5%-10%。
80%室扑和室颤由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所致,特别是伴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MI)。其余由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和炎症性的状态(如心肌炎、风湿性疾病、心内膜炎、内分泌性心脏病等)、肺心病等所致。
室颤临床表现凶险,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使存活可致残,至今真正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无理想的预防及治疗药物,即使植入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也不能解决室颤全部问题,至今仍然是临床领域一个非常重要及迫切解决的问题,故如何用具有实效,并能广泛开展的复苏手段拯救大批室颤患者,这是对21世纪医学的一个重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对室颤的临床分析较少。本研究对60例住院并诊断为室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目的:
总结6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并诊断为室颤患者的资料,目的在于:
1.认识室颤的临床特点,对室颤迅速诊断,及时救治以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率。
2.加强对室颤病因和诱因的认识,以预防室颤的发生。
3.探讨可能影响室颤患者存活或死亡的因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在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住院并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或心电监护特点出院时诊断为审颤的患者。
2.研究方法
在病案室以室颤作关键词,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的室颤住院病历,复习入选病例的资料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其特点。按生存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数据表达为均数±标准差(X±SD),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情况
(1)年龄:平均为65.6±13.1岁(28-90岁),≥65岁占58.3%,其中50例冠心病的平均年龄68±11岁(47-90岁)。
(2)性别:男47例,女13例;男女比例为3.6:1。
(3)病因:CHD、结构异常性心肌病、结构正常性心肌病及其他所致室颤的基础病因的发病率依次为83.3%、8.3%、3.3%和5%。
(4)诱因:溶栓治疗后再灌注诱发2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时及治疗后诱发2例、胺碘酮治疗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发展为室颤1例、麻醉/手术诱发2例、程序电刺激检查诱发1例、安置ICD后在24小时内发生室颤≥2次1例。
2.临床表现
(1)症状:100%有晕厥,96.6%有抽搐。
(2)体征:73.3%有心衰体征。
3.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的临床特点
(1)在存活组室颤发生在AMI后≤24h人数、原发性室颤人数、接受PCI治疗人数明显多于死亡组(86.7%vs21.9%、33.3%vs0%、22.7%vs2.6%,P<0.001)。
(2)死亡组的平均年龄、继发性室颤、无脉电活动、电除颤后难以维持稳定窦性心律、缺血缺氧性脑病、使用临时起搏器人数均多于存活组(70.5±10.9vs57.6±13.3、100.0%vs66.7%、15.8%vs0%、100.0%vs0%、15.8%vs4.6%、23.7%vs4.6%,全部P<0.05)。
(3)LVEF在存活组高于死亡组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0.6±0.1 vs0.4±0.2,p>0.05)。
(4)除颤时间<5min22例见于存活组,在死亡组部分病例除颤时间记录欠清楚。
4.死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
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室颤患者死亡的重要参数是:心衰(P=0.0048, OR=6.5218,95%CI OR=1.7701-24.0291)。
结论:
1.冠心病是室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多支病变,其次为心肌病。
2.及时发现室颤,及时电除颤、去除诱因,是患者存活的关键。
3.基础病治疗、ICD植入是预防及治疗室颤的关键
4.心衰是室颤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