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c网络的可生存性与路由协议研究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w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d Hoc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移动网络,具有不同于传统无线移动网络的一些特点。由于Ad Hoc网络移动终端的电池能量有限、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通信使用无线信道、分布式控制技术及多跳路由等特点,使得传统网络的安全机制和路由协议已不再适用于Ad Hoc网络。可生存性研究是确保Ad Hoc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标是保证系统在攻击、故障或意外事件发生后仍然能够及时完成任务。此外,路由协议也是Ad Hoc网络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目标是在路由协议性能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更适用的路由协议。  本文对目前存在的网络可生存性建模及分析技术进行了总结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用于分析Ad Hoc网络在考虑故障的情况下多跳路由的可生存性。接下来,本文给出了Ad Hoc网络的可生存性定义,基于一个可生存性函数来分析Ad Hoc网络的可生存性。最后对Ad Hoc网络可生存性路由协议的仿真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利用新的仿真参数分析了AODV、DSR、DSDV三种路由协议的一些性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提出了一个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适用于在考虑故障情况下分析Ad Hoc网络多跳路由的可生存性。  为了分析Ad Hoc网络在考虑故障情况下多跳路由的可生存性,本文提出了可以表示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动态数据传输关系及表示故障对网络的影响情况的广义随机Petri网(GSPN)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两个节点连通的概率,对网络的可生存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中利用了节点传输范围、节点平均邻居数目和故障频率这些参数。分析结果对选取适当的节点传输范围或节点平均邻居数目有参考价值。  (2)给出了一个利用可生存性函数作为分析模型的可生存性定义,在定义的基础上对网络的可生存性进行了分析。  本文基于一个已用于光纤网络的可生存性函数对Ad Hoc网络提出了一个可生存性定义,且基于此函数分析网络的可生存性。基于可生存性函数对网络进行可生存性分析具有现有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可以根据可生存性函数直接计算出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值,并且可以对多个网络系统的生存性进行定量的比较。  (3)基于NS2仿真方法分析了在不同的CBR发送时间间隔、数据总量和传输范围的条件下三种典型路由协议的一些性能。  本文基于NS2网络仿真软件,在不同的CBR发送时间间隔、数据总量和传输范围的条件下,分析比较了Ad Hoc网络的三种典型路由协议AODV、DSR、DSDV的数据成功接收率、平均端到端时延和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各协议适用的范围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自适应地选择网络中的路由协议。
其他文献
随着软件复杂度的日益增大,仅仅依靠技术和工具已经不能满足对软件开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软件组织希望通过软件过程来提高组织能力成熟度。而复用软件过程是提高组织过程
约束求解(CSP)是计算机理论界历史悠久的问题,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集中讨论了两种CSP问题:SAT和图染色问题,介绍了比较新的SAT算法Survey Propagation(SP)和自己在SP算法
本文对词义消歧问题进行了研究,以《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中的“同形多义词”为研究对象,以《人民日报》基本标注语料库为研究素材,设计并实现一个统计与规则方法相结合的词义
身份认证是信息安全和保密通信的基础,也是整个电子信息交换体系可靠性和可用性的保证。通过身份认证机制可以鉴别网络通信中涉及到的各种身份,保证通信参与各方身份的真实性
本文研究了基于ANSI INCITS 359标准的RBAC构件设计与实现,主要工作有: (1)对2004年最新发布的ANSIINCITS359RBAC标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索了其核心思想; (2)讨论了Wi
日益扩展的网络和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给网络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网络应用拓展的同时,其承担的业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而且呈现出高度的异构性
内存去冗余化一直是计算机高性能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服务器上特别是云计算中,各类的服务或者虚拟机对内存的需求很高,在传统的虚拟机技术中,每个虚拟机(VM)都需要有一块独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传统加密技术的有效补充,近年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已成为信息安全领
本文对协同工作环境的建立及其协同能力的实现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将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CSCW领域,构建了一个基于VRML和Java的可供用户协同交互的三维可视化协同工作
随着Internet在全世界的普及,特别是Web技术的出现,信息系统尤其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传统的MIS和OA,新潮的Internet、Extranet和数据仓储,专业化的MRP2和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