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洞庭湖流域2000-2017年97个气象站点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对研究时段内生长季(4~10月)干旱强度和EVI时空变化特征,典型春、夏、秋季干旱典型代表年和湿润典型代表年干旱强度和EVI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植被类型数据,分析了近18年来洞庭湖流域生长季植被(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EVI与特旱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对特旱的敏感性,旨在研究EVI指数能否反映大范围气象干旱事件,探讨该指数作为流域干湿状况度量标准的潜力。以期为流域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指导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年际变化上,2001、2005、2011年植被指数EVI出现低谷值,对应年份的干旱强度出现高峰值。春、夏、秋季干旱强度和干旱站次比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春季、夏季、秋季干旱强度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11、2013、2009年;在季节变化上,干旱强度的高值段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低值段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夏季EVI值最大,冬季EVI值最小。去除年际变化趋势的生长季干旱强度、EVI和森林覆盖率年际波动变化明显,并且干旱强度高峰值年份对应EVI和森林覆盖率低值年份。(2)在空间分布上,秋季干旱强度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干旱强度最小,衡邵地区为各季节干旱强度的高值区;夏季植被覆盖达到顶峰,EVI值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植被生长状况最差,流域西部及东部边缘植被EVI较高,中部为EVI低值区;EVI频度图呈现“单峰结构”,流域植被的变化趋势整体上以增加趋势为主,仅夏季流域植被降低趋势最大,春、夏、秋季植被增加趋势分别占总面积的71.45%、48.73%、71.56%。流域各季节植被变异系数较大的地区多出现在洞庭湖平原。(3)典型季节性干旱代表年干旱强度高值区的空间分布与EVI距平低值区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中春、夏、秋季干旱代表年的干旱强度和EVI的相关系数分别通过了0.1、0.01、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除部分地区外,典型春夏秋季湿润代表年的干旱强度空间分布与EVI距平的空间分布对应较差,两者的相关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典型季节性干旱代表年,流域植被的生长状况能够反映大范围的区域气象干旱情况。(4)根据高分辨率植被分类数据,结合研究区耕作实际,将研究区植被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植被类型。在年际尺度上,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区域的特旱强度最大值和EVI值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011年;在季节尺度上,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EVI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8月。比较而言,人工植被对特旱的敏感性高于自然植被,但两类植被对特旱的敏感性均随植被生长阶段而变化,其中两种植被EVI与特旱强度之间的最显著相关性均出现在8月。特旱强度和EVI能够较好地反映2011年春旱、夏秋连旱和2013年夏旱的时空变化过程。(5)不同植被类型EVI与气温、降水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较好,气候变化分别可以解释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EVI变化的45%和41%;春季、秋季不同植被EVI与温度的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均通过了极显著性检验(P<0.01),但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差,且人工植被对水热条件更为敏感。生长季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EVI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最大响应时间约为1个月,而与气温的响应无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