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政府公共外交研究(1961-1963)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越来越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仔细研究公共外交及其相关理论,不难发现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领域,在理论、概念和方法上与多个学科有关联,其中就包括历史学,于是便出现了“公共外交史”的研究新范式。近些年来,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公共外交史”的研究浪潮,其中冷战时期的“公共外交史”尤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相较于传统冷战史注重研究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冷战历史进程的影响,公共外交史更强调信息、文化及教育因素对于冷战发展演变的影响。虽然美国并非是最先使用“公共外交”一词的国家,但“公共外交”一词的现代概念确实是起源于美国的。仔细探究美国公共外交的相关历史,不难发现,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进行战争宣传而建立的战时信息机构便已经为公共外交体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到了冷战全面爆发后,公共外交再次被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所重视并逐渐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确立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公共外交体制得以初步确立。1961年肯尼迪上台后,他在继承前两届政府有关公共外交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公共外交的职能、扩大了公共外交的活动范围,强化了公共外交的影响与效果。总而言之,相较于冷战初期的初步确立,公共外交在肯尼迪时期得到了更为完全的发展,而美国公共外交政策在肯尼迪时期所得到的继承与发展,也对后来约翰逊时期的公共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深入考察冷战时期美国公共外交政策的内容、实施及影响,也鉴于肯尼迪时期公共外交政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论文特别选取了肯尼迪总统任期(1961—1963)内美国政府所开展的公共外交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解读相关原始档案,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辩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理论,来探究美国公共外交体制的强化与发展。除绪论与结语外,本论文将肯尼迪政府的公共外交活动根据不同机构及不同职能分为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与对外宣传(信息)活动,具体来讲:第一章主要是对背景的介绍,着重分析了美国公共外交的缘起及其早期发展,同时也考察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公共外交机构的演变历程。第二章对肯尼迪时期对外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肯尼迪总统任命一个专门的助理国务卿来管理美国的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创建和平队来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及颁布《富布莱特—海斯法案》来完善公共外交法律体系的三个举措让文化外交在美国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的大量开展也为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三章详细分析了肯尼迪政府对外宣传活动的强化与发展。肯尼迪执政时期虽然十分重视文化外交所带来的长期利益,但是也完全没有忽视对外宣传对于美国短期利益的重要性。相较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初立,肯尼迪通过对美国新闻署的调查研究,基本厘清了美国新闻署的宗旨、职能、组织地位及其与国务院的关系等问题,而全新使命声明的出台,让美国新闻署的使命与职责得到了重申与补充,此时的美国新闻署已然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肯尼迪时期的美国新闻署还对原本受到忽视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活动,扩大了对外宣传的活动区域。此外,美国新闻署是如何在危机的背景下推行公共外交的,这一问题也是本章的研究重点。结语部分笔者简单总结了肯尼迪政府时期公共外交体制的发展,同时分析了这一时期缘何会成为美国公共外交大发展时期的原因、影响和局限。
其他文献
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增加了“明显不当”作为适用撤销判决的情形。目前学界对行政处罚明显不当研究较多,但缺乏对“政府信息公开明显不当”的司法审查的系统性实证研究。通过对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的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明显不当”案例的审查范围、审查依据、审查程序、明显不当适用情况的现状分析,发现在司法审查中存在法官对“政府信息公开明显不当”行政行为的审查强度不同、审查标准模糊、明显不当与其他
县级人大监督权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职权,特别是对于没有立法权的县一级人大而言,监督权更是其最为本质、最为基础的权力。县级人大监督权涉及县域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地方权力体系配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实施好这一权力,对地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1年的实践可以发现,县级人大监督职能在不断完善,监督方法在不断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早期,国际交往的主题特征逐渐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在此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苏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认知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本文以俄罗斯档案馆解密的原始档案材料为基础,对1964—1970年间苏联的对外文化交流进行考察,主要涉及教育、文学、报刊、电影、广播等领域。苏联将文化交流作为国家间来往的重要纽带,倡导与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文化合作
中国银行(以下简称中行)是近代极为重要的银行之一,张嘉璈主持该行二十余年,对其影响极深。本文选取中行为研究对象,以张嘉璈主持期间(1914-1935)为研究时段,以风险防控(以下简称风控)为切入点,探讨近代银行安全性发展。本文可分为:张嘉璈对风控的认识和中行的风控体系。第一部分,简述中行的发展阶段,重点梳理张嘉璈对风控的认识。中行的阶段可分为:北京政府控制时期(1912-1916);商业化时期(1
Representation一词在当代语境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在艺术哲学中它被翻译为再现,而科学哲学将其译为表征。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沃尔顿(K.Walton)提出了“扮假作真游戏”的理论,其在假装主义的立场上将孩童游戏用于理解再现艺术的本质,解决了虚构对象的本体论难题,但同时扮假作真的理论还面临着“情绪谜题”。这一理论的反实在论倾向使其被应用于当代科学哲学对科学模型表征问题的研究。弗里嘉(R.Fri
20世纪以来,由于战争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美国粮食产品的对外输出不利,剩余粮食过多的情况开始威胁其粮食市场的稳定。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政府通过了《480公法》,以此为基准开展对外的粮食援助,在以援助的方式降低库存的同时,开拓粮食市场。70年代初世界粮食危机爆发,新上任的总统吉米·卡特将“人权外交”战略作为新时期美国战略政策的核心,受到人权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粮食援助政策在内容和目标上表现出
干扰机在一个脉冲内精确复制、快速转发形成间歇采样转发干扰,严重影响雷达工作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波形设计和滤波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一种频率捷变波形联合时频滤波器对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方法。首先,将常规LFM信号划分子段并随机重排,构建脉内频率捷变波形;然后,对回波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得到时域投影分量,并利用大津(OTSU)算法计算最佳分割阈值,提取未被干扰的信号段;最后,通过卷积运算构建滤波器对脉压输
道教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佛教等外来宗教的基础上开花结果,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道教依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产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地区、各道派造经传道活动纷呈,并在与儒佛互动中展示出鲜明的特色。而至隋唐时期,道教由南北朝的多元转向统一,该转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无上秘要》。本文在文献学框架下,探讨《无上秘要》
目的:探讨角色压力对校长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以及正念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正念量表(MAAS)、李超平和张翼所编制的角色压力问卷和职业倦怠量表对393名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正念与角色压力存在负相关(r=-0.457,P<0.01);正念与职业倦怠存在正相关(r=-0.355,P<0.01);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正相关(r=0.410,P<0.01)。正念在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压力和职业倦怠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加速,世界各地频发的水危机警示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发尖锐。水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需要合适的制度安排方能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基于此,我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提出河湖水资源管理新制度——河长制。河长制是地方政府应对“水危机”的制度创新,因其责任归属明确、任务分配具体、考核问责刚性的优点,在改善河湖水环境效益、提升河湖经济效益、提高整体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