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又称Owren病或副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00,男女均可罹患。由于其发病率低以及FV基因的复杂性,分子发病机制研究目前仍较少。FV又称为前加速素或易变因子,是由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催化快速生成凝血酶所必需的蛋白辅因子,对维持出凝血平衡起着重要作用。FV缺陷症患者出血程度轻重不等,出血症状大多发生于6岁以前,以鼻衄、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月经量过多、外伤和术后出血相对常见。FV缺陷通常表现为促凝功能下降,FV促凝活性(FV:C)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目前国内外报道的FV缺陷症患者均为散发,且大多有自发性或继发性出血史。本研究通过对两例无出血症状的FV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FV表型分析和FV基因筛查,旨在探讨无出血症状凝血因子V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方法:
一、研究对象
1、家系1:先证者,女,62岁,温州文成人。育有4子女,曾行输卵管结扎术,自诉无出血病史。先证者因做白内障手术来诊,术前行凝血常规检测发现PT31.5s/13.0s~14.2s,APTT104.1s/31.2s~40.6s,两者均显著延长,患者无肝肾功能障碍。进一步做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发现FV:C为4%,明显下降。家系其他成员均无出血史,先证者父母非近亲婚配。
2、家系2:先证者,女,41岁,温州苍南人,于2009年12月在苍南人民医院做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愈合良好,无出血事件发生。术后,先证者于2010年1月来我院复查,凝血常规检测发现PT23.6s/13.0s~14.2s,APTT75.9s/31.2s~40.6s,两者均显著延长,患者无肝肾功能障碍。进一步做凝血因子活性筛查,发现FV:C为5%,明显下降。此后,先证者于2010年2月发生车祸,踝骨处软组织外伤,行外科缝合术,共6针,8天拆线,伤口愈合良好。家系其他成员均无出血史,先证者父母非近亲婚配。
3、正常对照:100例,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龄35(22~67)岁,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经查均无肝肾功能疾病,无血栓或出血史,采样前已征得本人同意。
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在征得患者及家系成员知情同意后,采集家系成员静脉血,109mmol/L枸橼酸三钠1:9抗凝,4℃3000r/min离心15min,取乏血小板血浆,分装,-70℃保存。DNA提取试剂盒抽提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70℃保存待用。
三、FV表型检测
1、STAGO-STA-R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FⅡ活性(FⅡ:C)、FV:C、FⅦ活性(FⅦ:C)、FX活性(FX:C)。因子活性检测采用一期凝固法,试剂盒由法国STAGO公司配套提供。所有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2、FV抗原(FV:Ag)检测:采用ELISA法(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完成)。
四、FV基因分析
根据FV基因序列(GenBankAY364535),应用primer5.0软件共设计30对引物以覆盖FV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区域及其侧翼序列。PCR反应在扩增仪(ABIThermlcycler2720,USA)上进行,PCR产物送上海桑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胶纯化回收制备模板,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在3730XLABI测序仪上进行测序,用Chromas软件将测序结果与美国基因库(NCBl)所公布的AY364535序列进行在线比对(Blaster),以寻找基因变异。
结果:
一、FV表型检测结果
两家系先证者PT、APTT均显著延长,患者1分别为31.5s和104.1s;患者2分别为23.6s和75.9s。患者1FV:C为4%,FV:Ag为2.62%;患者2FV:C为5%,FV:Ag为18.46%,两者均显著减低。两家系其他成员PT和APTT基本在正常参考范围内。除家系1外孙女Ⅳ2和家系2二姐112外,其他家系成员FV:C水平和FV:Ag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二、FV基因检测结果
两个家系FV基因筛查共发现28个点突变,均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位点,未发现新的基因突变。
1、家系1:
在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13、15和16号外显子共发现12个SNP位点,包括6个同义突变位点和6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B结构域10个,A3结构域2个。
2、家系2:
在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外显子4、8、9、11、12、13、15、16和25共发现16个SNP位点,包括8个同义突变位点和8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A1结构域2个,A2结构域5个,B结构域6个,A3结构域2个,C2结构域1个。
3、两个家系共同的SNP位点有8个,如下:p.717Asn(g.45550A>G),p.Lys830Arg,p.His837Arg,p.Lys897Glu,p.1240Ser(g.47153G>T),p.Pro1376Ser,p.1646Gly(g.57433T>C),p.Met1736Val。
结论:
1、通过对两个家系FV基因筛查共发现28个点突变,均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未发现新的基因突变。
2、FV活性的下降程度并不是决定FV缺陷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的唯一因素,FV的表型和基因型没有很好的一致性。
3、本研究中两例FV缺陷症患者的无出血症状可能与SNP位点有关,尤其是与APC抵抗关联的一些SNP位点。
4、本研究中两例患者FV:C水平和FV:Ag含量下降可能与所发现的SNP位点有关。
5、推测先证者FV基因中尚潜在基因变异位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