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生计问题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同时,陕甘宁边区又是当时全国最贫瘠的地区之一,不仅如此,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经常遭受日本军队的空袭,边区周围还驻有大量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实行严密封锁。然而,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及边区政府不仅得以生存,而且得到了发展壮大。就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得到占边区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而要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否则任何政权是很难巩固的。对此,毛泽东也强调,“一切空话是无用的,必须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1]。在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的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从而保证了边区农民的物质利益,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边区的党和政府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边区政权才在日本和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封锁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农民生计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而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的仅从土地方面,即仅仅通过“减租减息”所能解决。本文无意对当时边区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详尽阐述,因为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也无意对当时边区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详尽描述,而只是从边区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公布的相关法令这一角度加以论述,即从制度层面进行叙述。就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制度来说,主要是各种政策、法令(包括经济、政治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制定和实施。简而言之,制度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法宝,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和事态发展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但是,本文重点并非论述这些政策、法令或措施的正确性,而在于分析它们的制定或实施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论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抗战前边区农民的生活状况。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恶劣,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瘠的地区之一。在军阀井岳秀统治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农民负担极为沉重,生活困苦不堪。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根据地政府进行土地革命,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有不少问题。第二部分:边区政府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减租减息减轻了压在边区农民身上的苛捐杂税;农业累进税的实施,使广大贫农和中农的经济负担减轻,实际收入增加;政府机关学校和军队的大生产运动,提高了自给率,取之于民的比率降低了;而精兵简政的实施,节约了政府开支又间接减轻了边区农民的经济压力。第三部分:边区政府的惠农政策。为使农民富裕起来,边区政府首先采取优惠政
其他文献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5—2016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本文阐述了本次世界大学评价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接着对该
国民性改造关涉人的现代化,是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社会已进入现代化转型加速而人的现代化凸显重要的今天,回顾和反思我国近代历史尤其是五四时期国民性改造的
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了解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需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于2018年4~6月开展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
企业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就是促进企业发展。近年来,中石油华油集团阳光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阳光酒店)党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围绕中心,继承创新,突出重点,讲求实
土地改革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经历的一场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着先入为主、滥于价值判断而疏于实际进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