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地区滨海湿地遥感信息提取与制图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近年来,受到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自然湿地面积不断缩减,对局部生态平衡造成深远影响。盐城地区滨海湿地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被列入Ramsar湿地保护名录,是东亚乃至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湿地。因此,研究盐城滨海湿地对于全面了解滨海湿地分布,监测湿地动态变化,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在两次野外采样的基础上,利用五景ALOS AVNIR-2数据,采用分层决策树分类的方法,首先区分出海水与内陆区域,然后利用具体的特征指标实现其它湿地类型的分类,从而实现盐城地区滨海湿地的分类与制图。本文将盐城地区滨海湿地划分为潮间带,滨海沼泽,河口水域,河流,内陆沼泽,池塘/水库,人工河渠,海水养殖场和辐射沙洲等类别。野外采样数据表明,分层决策树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滨海植被的分类。   (2)利用与ALOS数据同季相的Landsat TM数据,以盐城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核心区植被的精细分类,研究表明TM影像是一种可用于湿地植被分类的廉价且有效地数据源。   (3)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参与湿地分类。由于单一时相的遥感影像反映的是某一静止时刻的地表情况,多个时相的遥感数据能够增加信息量,辅助遥感影像的精确分类。研究表明,采用成像时间相近的TM遥感影像构成影像时间序列,通过不同季相植被的生长规律,能够区分不同植被类型,从而实现湿地植被的分类。   (4)利用1992年,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序列,综合利用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的方法实现了湿地动态变化监测。研究表明,1992-2000年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保有量显著下降,2000-2010年间,芦苇种植面积缓慢增长,大米草开始向内陆迁移,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相互交错。   综上,本文对于盐城滨海湿地展开了全面的研究,获得了盐城地区滨海湿地的分布情况,特别是盐城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分布以及二十年内植被变迁情况,为滨海湿地的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如何转变观念,切实有效地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成败。文章分析了影响人才流动的相关因素及人才流动原因,探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存
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存在着差异,即便是同一地理数据、地理信息或同一地理事物,人们的观察和理解都可能不同。如何使不同领域对同一地理概
森林蓄积量是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高效和高精度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方法可以大量减少地面调查的工作量,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森林蓄积量预报。在进行森林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