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tarseeker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殖吸虫(Monogenea)是水生和半水生脊椎动物的专性寄生虫。宿主特异性及协同进化使单殖吸虫成为研究寄生现象起源和发展、寄生虫与宿主协同进化机制的实验范例。单殖吸虫的发展史映证了其宿主的系统进化和历史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单殖吸虫是渔业的重要寄生虫病原,导致鳃丝肿胀、病变和坏死,严重时甚至导致宿主死亡,严重危害鱼苗和鱼种的渔业生产。云南具有丰富的鱼类及其单殖吸虫多样性,地方性分布的鱼类单殖吸虫对于揭示寄生虫和宿主的协同进化具有有别于我国其他区系的独特性。开展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具有实际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对云南鱼类单殖吸虫进行了调查,综合形态鉴定和分子分类学方法,明确云南鱼类单殖吸虫的分类单元、种类组成及宿主特异性水平;并基于28S rDNA和ITS 2 rDNA序列重建系统发育,为厘定分类单元和后续进一步揭示鱼类-单殖吸虫协同进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研究中共采集5目11科42属48种鱼类1262尾,从鲤(Cyprinus carpio)、杞麓鲤(C.carpiochilia)、鲫(Carassius auratus)、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翘嘴鲌(Anabarilius alburenops)、多鳞鲌鱼(A.macrolepi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鳑鮍(R.sinensis)、异斑小鲃(Puntius ticto)、花?(Hemibarbus maculatus)、子陵栉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鲶(Silurus asotus)共22种425尾鱼类的鳃上采获单殖吸虫3目4科11属40种,其中记录种34种,新种6种;我国分布新记录29种,宿主新记录15种。总平均感染率为34%(14%~90%)。种类组成以指环虫属(Dactylogyrus)为优势种,共有24种,占总数的60%。本研究整理并补充的单殖吸虫编目如下:多钩亚纲(Polyonchoinea)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环虫属(Dactylogyrus)24种、双阴环虫属(Bivaginogyrus)1种;锚首虫科(Ancyrocephallidae)锚首虫属(Ancyrocephalus)、副似锚首虫属(Parancyrocephaloides)、伪锚盘虫属(Pseudancylodiscoides)、四锚虫属(Bychowskyella)各1种,鯰盘虫属(Silurodiscoides)2种、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4种;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薄片吸虫属(Laminiscus)1种。寡钩亚纲(Oligonchoinea)铗盘虫目(Discocotylinea)双身虫科(Diplozoidae)真双生虫属(Eudiplozoon)1种、拟双身虫属(Paradiplozoon)3种。综合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拟定以下6种单殖吸虫为新种:异斑小鲃(P.ticto)寄生小鲃指环虫新种(D.puntius sp.nov.),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寄生云南指环虫新种(D.yunnanensis sp.nov.),高体鳑鲏(R.ocellatus)寄生鳑鲏指环虫新种(D.rhodeus sp.nov),罗非鱼(T.mossambica)寄生版纳嗜丽鱼虫新种(C.bannaensis sp.nov.),?条(H.leucisculus)和花?(H.maculatus)寄生?薄片吸虫新种(L.leucisculus sp.nov.),短吻鱼(S.gudgeri)寄生云南拟双身虫(P.yunnanensis sp.nov.)。指环虫科双阴环虫属模式种和唯一种蒙昧双阴环虫(B.obscurus)是云南地理分布首次记录。三代虫科?薄片吸虫新种(L.leucisculus sp.nov.)是我国目前记录的第二种薄片吸虫。研究表明,以撒氏虫属(Thaparocleidus)为外群,基于28S rDNA序列,指环虫目(Dactylogyridae)为单系起源类群,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和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指环虫属(Dactylogyrus)与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为姊妹群。指环虫属是一个稳定的单系群。嗜丽鱼虫属非单系群。鉴于指环虫属进化支最基部单殖吸虫的宿主均是野鲮亚科(Labeoninae)鱼类,推测野鲮亚科可能是指环虫属单殖吸虫的早期宿主。以新异钩盘虫属(Neoheterobothrium)为外群,基于ITS 2 rDNA序列,双身虫科(Diplozoidae)拟双身虫属(Paradiplozoon)为并系起源类群,中国的7种拟双身虫属单殖吸虫单独聚为系统树最基部的一支,可能说明我国拟双身虫属进化地位原始。本研究支持双身虫形态特征存在种内变异,形态差异和宿主物种不是鉴定属内种的最合适的分类学特征。鉴于双身虫分子系统发育及其宿主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认为进一步开展地理种的系统发育研究对厘定双身虫属的归属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本研究中整理了云南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在澜沧江、南盘江、元江及伊洛瓦底江等水系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组成,认为不同水体中鱼类单殖吸虫的区系特征与调查采样季节的水位变化、水体受到的人为干扰和污染有关;网箱养殖的经济鱼种携带的单殖吸虫进入了水库和自然水体,将加速鱼类单殖吸虫区系向养殖型演变,造成鱼病潜在风险。不同水体鱼类单殖吸虫区系特征的差异,以及与鱼类单殖吸虫病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文章依据"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孝感市生态资源开发为背景,针对目前生态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保障生态用地的思路与措施,促进环境友好
利用航空医疗救护飞机,将1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由高原环境,快速转运至内地医院,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提供快速、安全、有效地治疗。本研究以护理病例个案形式,介绍了
基于个人与组织融合理论,从重视入职培训,树立标杆样本;开展拓展活动,助力融入医院;提高科室要求,院科联合协作;关注职工生活,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构建了医院新入职职工归属感
作为歌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个性化声乐技巧直接关系到歌唱质量.这是因为歌曲艺术的核心价值主要依靠声乐技巧来呈现.为了更好地演绎歌曲,赢得听众的支持,演唱者必须加强个
随着圣诞钟声的敲响,2015年即将成为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进入2016年,汽车行业将面临着多项新的政策要求。其中,关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和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机制的年度性新
报纸
分析了高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提出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途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实现负荷的自治是提高大规模变频空调集群控制性能的重要技术途径。为此,文中提出了基于需求曲线的变频空调自治控制方法。首先,构建了各变频空调的需求曲线,以实现其调控灵
目的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应用药物联合疗法预后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80例来我院进行溃疡性结肠炎诊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指导全部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药物,之后分组对于其中的观察
针对场景识别中低级特征与高级概念之间的语义鸿沟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自动编码机的场景识别方法。采用了稀疏自动编码机和空间金字塔池化相结合的特征编码技术。首先对
我国实施发展新医改已经长达十年之久,新医改给我国医疗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局面,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一改从前医疗资源垄断局面,将医院的营业绩效融入了市场之中,因此公立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