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不同于通常回忆客观事实的回顾性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RM),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PM)是指人们对预定事件和行为的记忆。它往往伴随需要执行的意向(intention)行为。前瞻干扰效应(prospective interference effect)是指PM任务导致进行中任务(ongoing task)行为绩效下降的现象。Smith等基于该效应提出准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preparatory attentional processes andmemory processes,PAM)理论,认为在准备阶段也需要投入监控资源以发现前瞻线索。McDaniel与Einstein的多重加工理论(multiprocess theory)则认为在线索突出性高、前瞻意向简单等条件下存在自动的提取过程。Chen等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考察前瞻干扰效应,发现进行中任务在200~300 ms双侧额叶ERP效应显著,支持准备阶段存在监控。但该实验的PM线索出现概率较高(20%),导致其范式更加接近工作记忆任务;且其前瞻任务的反应复杂度大于进行中任务,两者均阻碍自动提取过程的核实。本实验选用低概率发生的、简单前瞻意向的刺激识别任务为前瞻记忆任务,对刺激线索突出性进行分级,考察线索在高突出性条件下是否有利于自动提取过程。若前瞻干扰效应随着线索突出性的增大而减少,则提示可能存在自动提取机制。方法2008年8~9月,20个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在20~28岁之间,平均(23.15±2.48)岁,身体健康,右利手,无色盲色弱,视力矫正正常,被试不了解前瞻记忆的相关内容,未曾参加过类似实验。黑色背景的4个不相邻颜色格子和12个灰色格子,随机分布在4×4阵列内构成刺激模式图片。阵列水平和垂直视角分别为5.60×5.60°(9.80×9.80 cm);每个格子视角为1.15×1.15°(2.00×2.00 cm),被试与屏幕间隔100 cm。格子颜色从黄、紫、蓝、绿4种中选取。其中,包含四种不同颜色格子的模式图片为背景刺激用于进行中任务;包含四个颜色完全相同格子的模式图片为高突出性(highsaliency,HS)线索,包含两种颜色相同格子的模式图片为低突出性(low saliency,LS)线索,后两种模式刺激用于前瞻记忆任务。HS和LS线索分别与背景刺激随机混合构成刺激序列。进行中任务要求被试识别和判断连续出现的两张模式图片是否相同,相当于回溯一任务(1-back task),图片匹配率为40%,匹配和非匹配分别用一侧手按键(A键或B键)。前瞻记忆任务为检测具有线索突出性的模式图片并按C键应答。按键要求尽快尽准。实验分为三个区组实施。首先施测单纯的进行中任务(单纯组),200个图片包括10%前瞻线索图片,但被试此时不知道其后的前瞻任务要求。随后实施的两个切换任务组由HS、LS线索对应的前瞻记忆任务分别与进行中任务混合构成(HS组与LS组),各有600幅图片,其中前瞻线索图片出现概率为10%,相邻线索间至少间隔背景任务图片4幅。两个切换任务组施测顺序在被试间平衡。每张图片呈现500 ms,之后为1500 ms黑屏,刺激起始后150至2000 ms内的反应视为有效反应,三个反应按键的分配在被试间平衡。每执行任务两分钟予以休息20秒。组间休息3分钟。采用本实验室研制的事件相关电位系统,系统可同时记录反应时间和反应正误率等行为数据,19个记录电极按照国际10-20标准导联系统安装。以双侧耳垂为参考电极,接地电极置于前额正中,滤波通频带为[0.5,100](Hz)。叠加三组进行中任务及两组前瞻记忆任务中正确反应的EEG片段,刺激出现时刻设为0 ms,ERP分析时段为刺激图片出现前-100 ms至出现后1000 ms,从-100 ms至0 ms为基线。伪差拒绝阈值设为70μV,目测手工排除眼动和肌电等伪差。各条件下参与ERP叠加的EEG片段不少于30个。两名男性被试的数据分别因眨眼过多或前瞻记忆任务正确率过低而被从分析中舍弃,来自18名被试的数据进入统计分析。对三组进行中任务数据进行单因素三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前瞻任务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反应时间和正确率采用SPSS 13.0分析,其中方差分析自由度使用Greenhouse-Geissor校正。ERP数据采用实验系统的统计软件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的自由度使用lower-bound(epsilon=0.50)校正,ERP逐对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ERP各通道对应的F值和t值经插值获得统计参数映像(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分别称为SPM(F)和SPM(t)。显著性水平为0.05,SPM(t)使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结果1.行为指标三组进行中任务的行为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反应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1.52,25.82)=0.482,P=0.571;正确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1.50,25.57)=2.456,P=0.118。HS组的前瞻记忆任务反应时显著快于LS组:t(17)=-4.839,P=0.000;HS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突出线索组:t(17)=4.611,P=0.000。2.ERP及其SPM18名被试的进行中任务和两类前瞻记忆任务总平均ERP波形显示:160~240 ms期间,电极F7、F3、Fz、F4、F8、C3、Cz、C4处,HS组与LS组ERP波形基本相重合,与单纯组相比,电位更趋正向;360~440 ms期间,电极FP1、FP2处,LS组与单纯组ERP波形基本相重合,与HS组相比,电位更趋正向,只是FP1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三组进行中任务ERP的SPM(F)显示160~240 ms双侧额部及360~440 ms右额极ERP显著效应。以0.05为显著水平时,SPM(t)显示单纯组与HS组、单纯组与LS组在160~240 ms双侧额区差异显著;单纯组与HS组360~440 ms右前额区差异显著。使用更为严格和保守的Bonferroni校正P值(P<0.0167,对应t<-2.654或t>2.654)后上述差异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显著,但呈现出差异趋势。结合SPM(F),考虑160~240 ms双侧额部的显著效应来自于两PM组与单纯组间,而360~440 ms右额极显著效应来自于HS组与单纯组间。两组PM任务的ERP配对t检验显示[160 ms,320 ms)时间窗口内额区HS组正向活动波幅大于LS组。[220 ms,340 ms)时窗内顶枕区HS组负向活动波幅大于LS组。[360 ms,620 ms)HS组与LS组大范围额区及顶枕区出现正向活动差异,前者波幅显著大于后者,电活动由右额顶区开始扩散,其范围先逐渐扩大后逐渐缩小。从520 ms起左侧前额区出现负向活动差异,仍然是HS组活动波幅大于LS组。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至双侧大范围额区,中央区,顶区甚至部分枕区;呈现一种先扩大后缩小,由前向后,由左至右扩大再回到以左侧为主的活动方式,直至1000 ms该活动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仅从行为学数据来看,两组PM执行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都存在差异,HS组反应更快,错误率更小。说明线索显著性越高,PM提取速度越快,正确率也越高。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进行中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都没有统计学差异,即两PM组都不存在任务干扰效应。这样的结果似乎支持这样的结论:PM提取是自动完成的,不会占用注意资源对PM任务进行监控。但是,比行为指标更为敏感的ERP显示PM提取引出了N300和前瞻正向成分。进行中任务HS组与LS组一样,在160—260 ms时段,额区出现相同的与单纯组有显著差异的时空模式,这样的结果支持PAM理论而不支持多重加工理论。在360—440 ms期间的右侧前额区,HS组还出现了LS组所未出现的负向活动,提示线索显著并且简单并不能促进PM自动提取的发生。相反,线索显著性提高,反而起到提醒作用,加强了被试对PM线索的监控,因此,ERP结果不支持多重加工理论有关自动提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