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乳腺癌保乳治疗病人对生存质量的主观评价与真实体验;2.探讨保乳病人术后1年内生存质量的变化规律;3.分析保乳病人术后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乳腺癌保乳病人术前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1.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12例保乳病人进行深度访谈,对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提炼主题,从生存质量生理、情感、社会/家庭、功能4个层面分析保乳病人生存质量状况。2.量性研究:随机选取260例保乳手术的住院病人和门诊复查病人为研究对象,以中文版乳腺癌病人生命质量测量表(FACT-B, V4.0)为测量评价分别对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保乳病人进行调查,并对其乳房美容效果与患肢功能进行测评并记录。[结果]1.乳腺癌保乳病人对生存质量的主观评价:内涵多样化,健康体现最佳生存质量,保乳手术提高生存质量;生存质量4个层面主题包括,生理层面:病情轻,创伤小、恢复快,患肢功能受限,化疗反应难耐;情感层面:正性情绪:积极面对,自信,庆幸;负性情绪:悲观,焦虑(担心复发和转移,后续治疗复杂,子女问题);社会/家庭层面:家庭支持,知识缺乏,经济支持,医疗支持;功能层面:渴望融入社会,自我角色改变,自我效能改变。2.保乳病人术后生存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术后1周、1月、3月、6月、1年的生存质量及各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保乳病人生存质量于术后1周-1月下降,1月-3月期间最差,3月后上升,术后1年呈现较好状态。3.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保乳病人总体生存质量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手术方式、免疫组化和患肢活动功能成正相关,与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临床分期、慢性病史、肿瘤最大直径、乳房美容效果、自我参与决策、拔管天数、患肢水肿、患肢上举水平、外展水平、SAS、社交活动、性格类型、家务劳动、户外活动和食欲呈负相关。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保乳病人总体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按Beta值由大到小):SAS、患肢外展水平、户外活动、食欲、婚姻状况、性格类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肿瘤最大直径、临床分期、慢性病史。(R2=0.627,F=42.181,P=0.000)[结论]1.保乳病人缺乏全面的治疗知识,化疗时期生存质量最差,担心复发是保乳病人最大的心理障碍,自我效能的改变使生存质量降低,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保乳病人生存质量。2.乳腺癌保乳病人生存质量的研究对护理工作的启示:我们在护理科研和工作中,要提倡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倡连续护理的护理模式,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保乳病人生存质量,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心理护理;注重个性护理;提高患肢功能,防止患肢水肿;改善化疗期间生存质量;增强家庭与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