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石)与汉乐府诗研究——以升仙题材为中心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94895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画像砖(石)和汉乐府诗作为汉代艺术的两种典型代表,彰显着大汉雄风的气魄,渗透着汉代人的宇宙生命精神,其中都有对“升仙”主题的表达。本文以升仙主题为研究的切入点,将汉画像砖(石)与汉乐府诗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复合、互动式研究,以期从新的视角来探索以上两种艺术的深层思想意蕴和艺术特点,从更深层次发掘汉代文化精神。  本文第一章以诗与画之关系论起,分别对升仙题材的汉画像砖(石)和汉乐府诗的发展特点及脉络进行梳理。第二章以汉画像砖(石)和汉乐府诗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汉代神仙观念发展的三方面重要原因:屈骚传统和楚地巫风为汉代的神仙世界增添了蕴含着原始活力的浪漫与想象;谶纬之学,尤其是其天人感应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促进汉代神仙观念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汉代人们日益觉醒的生命意识则直接影响其神仙世界的构建。第三章在对汉画像砖(石)和汉乐府诗的对比、互动研究的基础上来发掘一些重要仙界意象的深层思想意蕴。通过对太一神和西王母两位汉代仙界主神的神格分析及其形象、神职功能的梳理,探索二者在汉代地位的发展变化。通过把握汉画中“四灵”与汉《郊祀歌》所咏“四神”相通的文化思想意蕴,对《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四诗暗含的升仙旨趣进行解读。第四章集中探讨汉画像砖(石)和汉乐府诗关于升仙主题的表现模式。汉画像砖(石)对升仙主题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入门”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上,进入“天门”成为升仙的标志;汉时以璧象天,故玉璧亦成为仙界之象征。汉乐府诗对升仙历程的表现可用《远游》模式来概括,具体可分为远游动机、远游准备和远游过程,升仙题材的汉乐府诗对其进行继承并有所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戏曲与中国绘画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普遍存在相通相似之处,本文就其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是“辩证形神”观和“有机整体”观即“辩证真实”观)的影响下,从追求神似、超脱
迄今为止,文学研究界对路翎创作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建国前的作品上,少有研究者比较分析路翎建国前后的创作变化。而实际上,新的政治形势与时代要求给作家的创作生涯带来的影
本研究在传统方言学的框架下利用历史地理、音系学、实验语音学、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对广东、海南闽语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如下成果: 首先解决广东、海南闽语的分布情况,以及它的
学位
本文对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诗的自传性进行了探讨。文章非三个部分: 第一章探讨了诗歌对生活的再现,在生活中的经验和记忆与诗歌之间发现某些直接的镜像关系,以此证明生活是
又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很多人开始准备外出旅游了。旅游很快乐,但是一路上的舟车劳顿也是免不了的。无论出游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往往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很多人早已腰酸背痛、疲惫不堪了。要在出游路上呵护好自己的腰椎、颈椎等重要部位,下面的一些方法您不妨借鉴。  坐火车:多伸懒腰拉伸脊椎  “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腰都快断了。”这是坐火车出游的人最头疼的事。这是因为人坐久了,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使肌肉
新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中学语文课中的新诗教学长期存在很大的问题,归纳起来是“诗性智慧”培养不落实。较为具体的表现有四:一是教学目标不能体现新诗特点;二
英国18世纪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的代表作《项狄传》(全名《绅士特里斯舛·项狄的生平与见解》《The Life and Opinion of Tristrata Shandy,Gentl
新世纪国产青春题材电影是指2000年后开始上映,以青年人的成长、感受、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为表现对象,重在体现青年人在自我和他人、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变化并传达出特定时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