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殖于人工底质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dl61234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活史几乎全部都在水体底部度过,河流底质为底栖动物栖息、避难等生命活动提供了直接的生存环境,因此河流底质材料、粒径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由于天然河流中底质类型复杂、粒径多样,很难判断单一底质材料及粒径对底栖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野外调查和野外控制实验,研究探讨了河流底质条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判断适宜底栖动物生存的最佳底质材料与底质粒径。本试验以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金川镇北河一段流域为研究地点,选取木材、石材两种底质材料,人为制作成直径分别为2、4、8cm的圆球形状底质,并按照材质、粒径的不同将其进行一定比例的组合,填充入一定规格的尼龙网,组装成11种人工底质,通过将同河段天然河流底质与人工底质进行置换,人为铺设人工底质进行底栖动物的采样调查和分析鉴定,研究了底质材料、粒径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同时以平行河段的天然底质作对照,取样底栖动物以期探讨人工底质对河流生境的改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试验一共采集到了57种(29科)大型底栖动物。试验区内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主要有扁蜉科(Heptageniidae)、小蜉科(Ephemerellidae)、摇蚊科(Chironomidae)、大蚊科(Tipulidae)、石蝇科(Perlidae)、短石蛾科(Brachycentridae)、沼梭科(Haliplidae)等。2.当底质粒径为4cm时,底栖动物放宽了对材质的要求,倾向于选择木材或是木材和石材的混合底质,这与木材可以为它们提供食物有关。3.当在同一底质材料下时,大多数底栖动物倾向于选择粒径为4cm的底质,2、4、8cm的混合粒径次之,这与它们能形成适宜的孔隙度有关。4.同时发现粒径4cm的木质或木石底质中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底质且群落结构与外围天然底质很相似,这两种类型的人工底质对河流底质恢复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本试验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指标可以为辉发河支流底质恢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作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的模式属,多孔菌属(Polyporus)在分类学上的研究已经进行了近乎三个世纪。该属真菌世界性分布,是一类重要的木腐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中起
周边外交在新时代中国外交全局中具有优先地位,是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的基础。而加强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构成了中国周边外交转型创新的动力与趋势。基于自身角色定位和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因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主动脉瓣功能障碍行外科手术切除的32例儿童主动脉瓣进行大体观察
<正>目的:评价肋骨移植治疗生长期患者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肋骨移植同期治疗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的生长期
会议
目的:本研究基于血管性脑损伤与神经心理的关系,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缺血性损伤的成像特点,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
中国乡村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中,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乡村社会生活和农民对于精神生活追求的变化,维系和承载着社会公共生活和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教化的功能。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现代化改造和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乡村追求快速变身为“具有特色”的乡村小镇,快速复制其他乡村的改造模式,大规模地对整片土地进行拆除重建,致使许多乡村都面
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转折期。如果以诗赋为考察对象,会引发人们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不同见解。以散文为考察对象,我们就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正>利用城市信息模型和叠加在模型上的多元数据集合,打造精准、动态、可视化的数字孪生城市大脑,制定全局最优策略,解决城市各类顽疾。数字孪生城市立足城市运行监测、管理
城乡协同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的整治和复兴成为国家、地区重点关注与倡导的新焦点。在乡镇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乡村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的矛盾日益凸
荆楚巫术信仰剪纸以招魂、避邪、祈福为特色,受到巫文化和佛道思想的影响,以原始生殖、繁衍为内涵,族群标识为功能,经历了由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发展历程。该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