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富成效的激励制度之一,股票期权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长期激励的非常普遍的方式。调查数据显示,美国45%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票期权计划,《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家大工业企业中有89%的企业实行了股票期权制度,美国硅谷的公司更是普遍采用了股票期权制度。股票期权这一金光闪闪的“锁链”,“拴住”了大批管理精英,成为激励员工、留住优秀人员的强有力武器,也成为美国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而自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来,就从客观上需要建立对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但是我国的激励机制历来存在不足。有些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掌握对企业经理的工资总额和等级标准,由于这种薪酬制度不能恰当地估计和承认企业经理人的贡献,会引发消极怠工、“59岁现象”,同时导致经理人的短期行为。而有些企业则是经理人自定高额薪酬,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经理人实行自我激励,把“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直接损害股东利益。为了解决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问题,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肯定企业可以试行经理(厂长)“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它曾像魔法一般地刺激了美国20世纪90年度的经济繁荣。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从1999年后也积极开展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实践。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除了支付工资、奖金等现金报酬外,开始尝试给企业经理人、核心技术人员发放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股票薪酬。因此,股票期权这种新兴的经理人激励方式,开始逐步在中国的市场上生长发展。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股票期权进入我国的时间还比较短暂,在实践中,各试点企业差别很大;在理论上,也没相关的制度可以遵循。这就使股票期权在许多企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所以,如何从政策层面上规范和推进这项事关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制度建设,已成为政府、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股票期权会计是股票期权制度的核心内容,股票期权会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股票期权制度的推行和规范,影响着这一激励制度功能的发挥。在股票期权会计中,股票期权确认又是首要环节,是股票期权计量、记录、报告的基础。只有首先解决了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问题,即首先解决了股票期权在财务报表中以何种要素、何时反映,才能以此为基础探讨股票期权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才能提供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的会计信息。因此,研究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问题,对规范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实务,对股票期权会计理论和相关会计准则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和激励效应出发,深入分析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并以会计确认的相关概念为依据,结合目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成果,重点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在进行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时需要明确并郑重解决的四个核心问题——是否确认为表内项目,在借方确认为“费用”抑或“利润分配”,在贷方确认为“负债”抑或“权益”,以及确认时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确认要求和确认时点的建议,即:借方应确认为费用,反映经理人提供的服务;贷方应确认为权益;股票期权应在赠与日进行初始确认。然后,根据“经济后果”学说,分析如果按照本文作者结论进行的会计确认,会在实践中产生哪些经济后果,从而断定这样的会计确认方法是否更适用于现在经济环境,是否传递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是否更好的保护会计信息使用人的利益。最后,以“安然”和“微软放弃股票期权”两大事件为实例,再次证明本文观点。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背景”,阐述了该命题的研究背景。第二部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内涵”。本部分主要介绍了股票期权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股票期权的基本概念、要素及其特征,目的在于对股票期权的概念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然后再探讨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两大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出发,分析经理人股票期权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为下文分析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根据上文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得出以下结论:1)从委托——代理理论来看,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为公司长期发展努力工作面给予的一项薪酬;2)从人力资本价值理论来看,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企业经理人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进而享受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该部分承前启后,依据上部分对股票期权理论基础的分析,探讨其经济实质,为下文对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研究作好铺垫。第四部分“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的探讨”该部分是该篇论文核心的部分。作者以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为基础,运用会计确认的相关概念,分析研究了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三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否确认、确认要素、确认时点。对于这三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关于“是否确认”,分为“非会计对象观”和“确认为表内项目”两种观点;2)关于“确认要素”,有借方确认为“费用”抑或“利润分配”,以及贷方确认为“负债”抑或“权益”之争;3)关于“确认时点”,有“将赠与日作为确认日”和“将股票期权赠与日到授权日之间的时期作为确认期间”两种说法。本文作者根据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以会计确认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考虑到“会计确认应考虑经济后果”和“会计确认应当平衡考虑经济实质和经济后果”这两个标准,得出以下结论:经理人股票期权应在表内进行反映。1)借方应确认为费用,反映经理人提供的服务。和工资、奖金一样,股票期权是有价值的,它是企业支付给经理人的报酬,只不过这种报酬是以股票期权而非现金的方式发放,不确认报酬费用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2)贷方应确认为权益。经理人被赠与股票期权到经理人获得行权权的期间,经理人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一部分,从而享有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因此经理人股票期权应该是所有者权益。3)股票期权应在赠与日进行初始确认。在通过对股票期权的深入探讨后,作者对现存的几种关于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观点提出了质疑:1)“非会计对象观”回避了股票期权在确认问题上所遇到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作者认为股票期权应在表内予以反映。2)“利润分配观”不将股票期权引起的费用计入利润表确认入账,将虚增利润,降低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从而损害财务报告的质量,影响信息的相关性,因此借方应确认为费用。3)经理人股票期权并不符合“负债”的定义,而经理人都通过股票期权享有了企业的一部分所有者权益,所以,将股票期权确认为“权益”更为合理。4)若将经理人股票期权贷方归属为权益,借方归属为经理人提供的服务,则合适的初始确认时点应是赠与日。第五部分“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分析”。该部分结合以上几章的结论,在“经济后果”学说的理论指导下,分析了“表中予以确认,借方确认为费用、贷方确认为权益、初始确认时点应是赠与日等结论”这一结论在实践中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并借用“安然事件”和微软对股票期权的处理这两个事实来对以上观点进行佐证。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本文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其经济实质,并根据经济后果学说的观点——会计确认应考虑经济后果,深入探讨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问题。2)对目前关于股票期权会计确认的几种学术结论加以归纳总结,并逐一分析其利弊,以及在实践中运用可以产生的经济后果,从而判断该观点是否适用于当前经济环境。3)本文除了运用规范研究法从理论上对股票期权进行理论探讨,同时还引述“安然事件”和微软公司对股票期权的采用及废弃两个著名事件,通过实际案例来佐证本文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