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昆明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经济高速运行,高原湖泊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与城市扩张造成的用地剧增现状之间的冲突越来越趋显著。只有科学合理的配置城市土地,有效协调滇池流域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滇池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滇池流域列为研究区域,根据1988年、1998年、2008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资料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资料,将滇池流域2920km2范围内的土地覆被情况归并划分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其他土地5大类。由于不同林地类型的不同植被覆盖率对研究区域生态价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特采用监督分类与目视判读解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滇池流域的林地遥感判读,将林地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并划分植被覆盖率高低。滇池流域作为高原地区湖泊的典型代表,其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综合参考各类规定及相关政策等,提出滇池流域水体保护区的概念,在最终模拟过程中作为禁止建设的特殊区域,起到保护水域环境、缓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缓冲作用。同时综合考虑城市用地扩张的特征以及地形、交通、水文等因素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通过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图集;结合Matlab GM1.1模块,采用改进的数量优化模型对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进行情景设定和数量控制,通过建立约束条件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性数量优化。经过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上更趋于合理,其中,林地总体呈小幅度增加,并且通过优化配置,减少了部分植被覆盖率低、生态服务价值量小的针叶林面积,相对增加了密闭度高、生态服务价值量大的阔叶林与混交林面积;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但耕地保有量得以保持;在滇池流域水体保护区概念的认可和落实下,水域面积也能够得到维持;建设用地在合理扩张并结合有效盘活存量用地的方式下呈稳定增长形势;其他土地因此有所减少;重新配置后的滇池流域不同地类生态服务总价值较基期年提高了2.02%,其中林地生态服务总价值较基期年整体也提高了4.51%。运用Idrisi平台的CA-Markov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预测模拟,是通过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评价图集和上述历史时期转换概率矩阵实现的,其模拟结果经检验Kappa系数为0.8607,表明模拟结果较接近实际。同时结合数量优化结果进行转移概率矩阵参数调整,从而优化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模拟图,将数量优化结果体现在空间位置上,实现高原湖泊地区土地资源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位置布局配置的统一,以期对未来滇池流域乃至昆明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