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清化瘀热方干预瘀热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对相关血脂、凝血、hs-CRP、Hcy指标的影响。方法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选取符合诊断为瘀热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组(40例)、西药组(40例)和中西医结合组(40例)共三组。治疗期间:西药组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 bid,中药组给予自拟清化瘀热方(丹参15g、葛根10g、赤芍10g、生地10g、郁金10g、石菖蒲10g、钩藤15g、夏枯草15g)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 bid基础上给予自拟清化瘀热方治疗。三组研究疗程均为2个月,将治疗前、治疗后患者所测得血脂、凝血、hs-CRP、Hcy指标,及其降压疗效、中医证候、安全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评价药物对于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中药组39例完成试验,西药组39例完成试验,中西医组40例完成试验,三组各脱落1例,对此118(包括脱落3例)患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治疗前三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情况无差异。1)诊室血压:三组治疗前、治疗后,组内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西药组和中西医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和中西医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见中西医组降压效果更为明显,降压幅度更大,中西医联合用药优于单用中药和西药。2)降压有效率:中西医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7.5%(显效22例,有效17例),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9%(显效10例,有效20例),西药组总有效率69.2%(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3)影响因子改善:(1)血脂四项:治疗后三组血脂较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TC和LDL-C:中药组与中西医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组>中药组;西药组与中西医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组>西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无意义。HDL-C: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与中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结即为中西医组>中药组>西药组。TG:结果同HDL-C。(2)CRP、Hcy比较:三组经治疗后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符合预期。(3)凝血指标:经治疗后,只有PT指标有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与中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中西药组;对于APTT和D-D,治疗后,三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测得凝血PT、APTT、D-D皆不符合预期。4)中医证候积分: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组,组内前后对比,在改善情况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证候积分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改善情况总结为:中西医组>中药组>西药组。5)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三组在改善中医证候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8%、61.54%和95%,显效率分别为:20.51%、2.56%和25%,总结即为中西医组>中药组>西药组。6)安全性比较:中药组1例发生不良事件,西药组2例发生不良事件,中西医结合组未见不良事件发生,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组均有效,且清化瘀热方联合西药的中西医结合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和单用中药治疗,能够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指标水平,减轻瘀热互结型高血压中医证候,是治疗瘀热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效、安全的药物。图0幅;表21个;参1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