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且频繁,农民出售农产品的难度大,分散高耗的传统农贸市场体系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商务部和农业部大力发展农超对接这一模式,实行“农户+合作社+超市”减少流通环节,让利于农民、超市和消费者。农超对接目前处于初步阶段,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发展较为缓慢,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目前农产品主要销售渠道的分布、影响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程度的因素及合作社和农超对接是否对农户收入有提高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合作社发展理论和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综述,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对调研所得的135份合作社数据和298份农户数据描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Tobit模型对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程度进行了分析,进而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合作社及农超对接对农户收入的实证分析。得出的一些主要结论是:第一,农超对接是多元销售渠道中的一种,目前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批发市场仍是主导地位。这些结果表明,农超对接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第二,产品种类数目越多的合作社供给能力越好,农超对接的程度越高。产品的认证等级越高,对接的程度也越高。距离最近批发市场的距离对接的比例越小。距离最近城市越远,对接的比例越大,由于目前开展农超对接的城市一般北京和大城市较多,而中小城市对接的较少。与批发市场相比,通过农超对接获得的价格越高,对接的程度越高,交易前产生的通讯费和差旅费越多对接的程度越高,而到达成交地点后完成交易的时间越长,对接的程度越高。此外,合作社理事长的年龄、受教育年限、风险态度、合作社的生产规模、社员人数和成立时间对农超对接实现程度不显著。第三,加入合作社对农户提高收入有显著影响,而加入农超对农户的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植方式、种植面积、肥料和农药及种子的费用和劳动时间均对收入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总结研究结论,从政府、超市及合作社三方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