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具有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典型完整的海滨岩溶地貌,鸟类、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加之岩溶地质环境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目前我国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质地貌和生态系统研究较多,而对大连城山头海滨岩溶地貌在内的北方岩溶尤其是生态环境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调查和评价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系统揭示保护区滨海岩溶与海蚀地貌特点和形成机理,评价该地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得到了如下结论:(1)保护区岩溶地貌特征及形成机理:该地区分布有9种岩石表面形态,其中石柱间溶沟3种,滨海岩溶地貌4种,海蚀地貌5种。滨海岩溶地貌是发育在滨海咸淡水交汇区碳酸盐岩层,是咸淡水共同发挥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岩溶,是由岩溶作用和海蚀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构造运动与岩性决定了该地区岩溶地质的骨架和载体;海水物理化学作用将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埋藏型岩溶从岩溶红色风化壳中冲刷出来,形成为裸露型和半裸露型岩溶;潮汐、波浪、潮流的动态变化对于滨海岩溶地貌起着重塑的作用,决定着现代海岸地貌发育的动力过程。(2)保护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岩溶生境对干扰的敏感性,以及岩溶生境生态的难以恢复性,决定了岩溶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欧式距离公式评价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结果表明保护区下辖8个自然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其中岩溶地貌分布集中的老于窝棚、石灰窑、上靴子礁和下靴子礁四个地区,属于强度脆弱区,说明岩溶地貌分布的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更高。工业区面积、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裸露面积是决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子。(3)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对策:本研究调查发现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干扰较多,生态足迹过大;土地利用类型单一,耕地比重过大,是导致生态系统脆弱的具体影响因素。近年来,保护区岩溶地貌的生态效率呈递增趋势,但是与全国相比仍偏低,应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种植业比重。本研究对保护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类型规划。保护区内海岛上物种种群规模较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也较低,建议加强对该岛上鸟类和药用植物资源等物种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