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三位,是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既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又与营养膳食因素有关。国际上已经对结直肠癌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大多数结果提示,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等食物摄入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成正比。另外,食物中含有大量化合物,其中许多成分或其在体内的分解产物,成为人类日常接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致癌物与致突变物。内因方面,目前认为与毒物代谢转化和食物分解转化有关的酶的多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个体对结直肠癌的易感性。而编码相关酶的基因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之间和不同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又存在高度的变异,即基因多态性,决定了宿主对外来化合物不同的反应性。虽然一系列的研究令我们对结直肠癌发病的环境因素和肿瘤细胞发生的分子机理获得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膳食营养等环境因素是如何与遗传易感性等内源性因素交互作用,影响了肿瘤发生机制的哪些环节,从而导致结直肠癌的高发或保护效应,是仍需解决的问题。 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和地理比较相近,但又各自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饮食习惯,比较三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及遗传易感性异同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对阐明结直肠癌膳食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提供了可能,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研究结合我室目前承担的国际合作课题,在重庆城乡地区进行了人群膳食3d称量调查及膳食问卷调查,利用累积百分贡献率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营养素进行分析,制定了针对重庆地区人群的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表(SQFFQ),并对SQFFQ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然后按照中、日、韩协作小组共同制定的标准收集结直肠癌病例和对照组病例的基本信息、膳食营养摄入情况,同时收集病例对照的外周血,建立基本标本库,为进一步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