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刷的成膜特性和润滑机理的实验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经典的润滑理论可知:纯水极低的黏度和黏压系数导致其在较低的速度下难以形成有效润滑膜,从而限制了水基润滑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天然滑液关节微观结构和润滑机制的启发,科学家们发现水润滑环境下表面接枝聚合物刷的摩擦副表面却可以获得优异的润滑性能。由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聚合物刷的摩擦学性能开展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工作。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聚合物刷的水润滑机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且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边界和混合润滑状态下,极少的研究工作关注流体动压介入下的水润滑机理。基于此,本文提出利用光干涉测量技术在更接近实际工况的球-盘式纳米薄膜测量装置上开展聚合物刷水润滑机理的研究工作,重点考察接触区内聚合物刷的成膜特性,通过测量不同卷吸速度下水膜的厚度和摩擦系数,探讨流体动压效应介入下的聚合物刷的水润滑机理,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所示:(1)通过表面引发聚合技术(以下简称SI-ATRP)在钢球和玻璃盘表面接枝了亲水性的聚合物刷聚3-磺酸丙基甲基丙烯酸钾盐(以下简称聚合物刷PSPMA),在较低卷吸速度下(流体动压效应可忽略不计),利用红绿双色激光干涉法原位观测了接触区内聚合物刷PSPMA形成水膜的过程(0~240 s),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膜的形状由初始的圆形发生了沿着卷吸速度方向呈现有规则分布的改变,推测受限空间内聚合物链捕获的自由水分子的取向性发生变化,即由开始的各向同性逐渐变得沿着卷吸速度方向有序,证实了接触区内形成的稳定的润滑薄膜是由聚合物刷的水合效应促成的;(2)通过控制卷吸速度的连续变化(1~512 mm/s)条件下实现了从薄膜润滑到接近弹性流体润滑状态的转变,光干涉测量结果表明:低卷吸速度低于16 mm/s时发现膜厚与速度无关,膜厚值约为30~40 nm被视为处于薄膜润滑状态,此时流体润滑动压作用可忽略不计,聚合物刷的水合效应对接触区内有效水膜的建立占绝对主导作用;随着速度增加至32 mm/s后膜厚与速度几乎呈现线性增长,且膜厚测量值要远高于Hook公式的预测值,这意味着在流体动压润滑作用介入下聚合物刷表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润滑增强作用,而非水合效应和流体动压效应的简单叠加;(3)为进一步印证聚合物刷的水合效应是形成有效水膜的核心要素,在氧化锆陶瓷球和玻璃盘上接枝了疏水性聚合物刷-聚甲基丙烯酸月桂脂(以下简称聚合物刷PLMA),对比聚合物刷PSPMA和PLMA的实验结果表明:因聚合物刷PLMA不能发生水合作用而难以支撑外界载荷表现出了较差的成膜特性,在流体动压效应介入下并未获得像PSPMA那样优异的润滑性能;即使随着滑滚比SRR的增加PLMA依然呈现出了稳定且较低的摩擦系数,即在大滑滚比下减摩性能明显优于PSPMA,推断是在较低速度、较低滑滚比下,接枝疏水性聚合物刷PLMA接触区内的小水滴承担起轴承“滚珠”的作用,这种“滚珠”起到了承载作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接触区的摩擦;(4)基于聚合物刷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氯化铵(以下简称聚合物刷PMETA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相应响应的特性,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对接枝在运动表面的聚合物刷PMETAC进行改性,令其从亲水状态转变为疏水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前的摩擦系数和膜厚均高于改性后的,初步证实了通过表面改性方法可以调控其润滑性能。本研究工作明确了聚合物刷的“水合效应”是获得优异的水润滑性能的关键要素;发现在流体动压效应介入下聚合物刷呈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润滑增强效应;并初步实现了通过表面改性方法改变聚合物刷的水合程度来调控其润滑性能,这一基础理论研究不但能实现高效节能从而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体的润滑机理,对指导设计和发展仿生润滑材料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人们从工程实践出发对颗粒体系构建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方法,多管齐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颗粒体系的宏观现象的解释,需要以多尺度、跨尺度、跨学科的思想打破固有的观念,采用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手段,从宏观、细观以及微观多角度结合展开对颗粒体系动态机理的探索。颗粒物质表现出不同于单纯的气、液、固物质的独特现象,颗粒体系因其构成形态的不同而表现出孑然不同的力学特性。颗粒体系从固相
本文以工业链传动为研究背景,工业链中销轴与套筒的接触为典型的高副线接触。在链条转动过程中,当滚子与链轮进入啮合时,套筒相对销轴做往复滑动运动,两者组成有限长线接触滑动摩擦副。链条的服役条件恶劣,而且销轴-套筒摩擦副在受限间隙条件下润滑油供给困难,因此销轴-套筒摩擦副的磨损是链条伸长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光干涉实验法观测销轴-套筒摩擦副的油膜形状及厚度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关摩擦学理论探究销轴和套筒之间
购物中心内部空间作为实体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满足着广大消费者购物、休闲、娱乐、社交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十年,随着体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我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开始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大量新晋购物中心相继入市,为商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存量化”的现象发生。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空间体验环境,成为购物中心内部空间研究的一项
巴扎的存在代表了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物质文化的结合,是上千年来丝绸之路新疆段上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示与传播了城市特色文化。城市的飞速崛起,造成喀什老城空间急剧压缩,传统的城市巴扎商业空间不得不让位于新的商业中心,巴扎的特色也逐渐消逝。如何更好的平衡更新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巴扎空间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本文顺应大势所趋,结合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旅游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
微纳3D打印是当前增材制造的前沿方向和研究热点,其在生物组织工程、柔性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微纳增材制造技术在实现低成本、多材料、宏微跨尺度3D打印面临许多挑战性难题。本学位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单平板电极电场驱动(SP-EFD)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新工艺,为宏/微跨尺度3D打印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普适性的全新解决方案。本文在所提出的SP-EFD打印技术的基础上,对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对于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住宅用于改善室内环境所需的能耗不断增长,但是农村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往往较差,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与城市住宅不同,农村住宅由于建筑低矮,屋顶在建筑围护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屋顶作为建筑顶部围护结构,除应该具有较好的承重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优良的热工性能。因为屋顶所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铁隧道建设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地铁隧道运营期安全性及耐久性已成为重点关注问题。衬砌结构在地下复杂的受力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损,其耐久性及力学性能均存在不同程度降低,而腐蚀性环境下衬砌裂缝加剧了离子侵蚀速度,导致衬砌结构使用寿命降低,严重影响其耐久性。本文依托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试验室基金:滨海城市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劣化机理及控制技术(TUE2017-03),采用现场检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确保人员生命安全为设计理念,是下一代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向。目前,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都是采用设防烈度下的设计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进行性态化抗震设计。然而,唐山、Northridge、Sunatra-Andaman、汶川、Concepcion、玉树等地震都明显超出规范的设防烈度;由于基于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无法建
传统海水海砂混凝土环境中的氯盐易导致钢筋锈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Fiber Reinforced Polymer)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常被应用于海水海砂混凝土中。本文针对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界面粘结性能,以及各类腐蚀溶液对界面粘结性能影响,采用试验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自主设计玄武岩(玻璃)纤维束-环氧树脂微脱粘试验方法
徐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徐州旧城区域的城市结构不断解体,地面历史建筑逐渐消亡,至于今日旧城地表历史遗迹已经不多,造成如今徐州旧城历史文化底蕴缺失的不利现状。2020年10月23日,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的征求意见稿,对旧城区域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