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弄清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形态,左翼文学的指导理论一直未得到客观清理。新时期以前作为官方指导思想,它被肆意拔高,新时期以后又被目作禁锢文学的罪魁祸首,遭到激烈否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更几乎被人遗忘。然而要想真正理解、把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不能不首先对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学及其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上个世纪末,在中国思想界的论争中,崛起了一支名为“新左翼”的力量,此“新左翼”与贯穿二十世纪的左翼思潮是什么关系?二十世纪左翼思潮能否作为观察分析当下社会和当代文学的思想资源?笔者有意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回答这些问题,第一步就是完成本论文。 本论文在内容上历史梳理和理论辨析相结合,结构上专题探讨和整体描述相协调。论文的主体共五章,另有引言、结语和两个附录。第一章“背向文学的文学新定义”,是对左翼文学本体论的研究。该章系统梳理了文学界对左翼“阶级武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自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论,对这一理论所强调的“阶级性”、“工具性”两大特性进行了辨析,本文认为,左翼文论所有问题的原初症结,都在于它把“文学是阶级的武器”这一功能论范畴错误地夸大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第二章“通往革命作家之路”,是对左翼文学作家论的研究。该章对开始于20年代,延续到60、70年代的作家/知识分子改造之路进行了梳理,对改造的内容、路径,改造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第三章“革命文学写什么与怎么写”,是对左翼文学作品论的研究。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分别梳理了左翼文学界对题材、作品主人公等问题的认识变迁,和在文学大众化、民族形式等问题上的争论。第四章“走向真实与背离真实”,是关于左翼文学创作方法论的研究。该章分别对“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胡风的“主体现实主义”等四种创作方法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它们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并对每种创作方法的症结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整体视野下的现代左翼文论”,意在展示左翼文论的整体面貌,展示其有机联系的一面。该章梳理了萌芽期(1923-1925)左翼文论的三个源头,把发展期(1926—1949)左翼文论的三个阶段分别用“革命文学论争期的三军混战”、“左联统一领导下的内外批判”和“延安讲话后的两军对垒”来概括,概要介绍了各自特点。 本文认为,左翼文论的最大特点在其政治品格,文学性非其终极追求,因此唯有从政治功利的角度才能体会这一文论的历史合理性和理论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