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充,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周围农村被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区中,由此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也失去了原有的家园,他们被迫转入城市。城市和乡村是两种类型不同的地域社会共同体,因而有着巨大差异。1958年中国实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强化了这种差异。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不仅会影响失地农民自身的生活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因此,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失地农民由农村社区转入城市社区,转化的不仅有身份和地域,而且还有角色。附着在角色上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等在失地后会随着生活场景的转化而转化。这一转化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中国具有典型性,对这一转化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在遭遇与原生活图景不同的生活场景时所展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以及影响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有关因素。加强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和补充相关应用社会学理论,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早在19世纪末,国外学者就开始对移民(国际和国内)的城市适应展开研究。研究成果颇丰,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移民。国内关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的研究趋向,一个是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一个是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在失地农民城市适应这一研究领域,优秀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并且还有一定的研究盲点。前期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了研究课题的主攻方向:城郊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问题;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和政策适应;影响这些层面适应的主要因素;课题的调查区域:长安区,临潼区和阎良区;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后期,对调查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和探讨得出:第一、西安市城郊失地农民在经济层面上有相当一部分就业困难,平均月收入水平中等偏下,整体而言还不适应;在社会层面上交往主要集中在初级社会关系上,社会参与度较低,很少参与社区活动,整体而言也不适应;在心理层面上原城市居民缺乏应有的信任度,对新社区认同态度不明确,对自身身份认同模糊,有相当部分还认同自己是农村人;在政策层面上对政府安置政策评价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政府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整体而言也存在不适应。第二、影响西安市城郊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因素有:社会客观环境,政府政策,年龄,失地时间,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社会参与程度等。第三,年龄与总体适应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失地时间,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和社会参与程度等与总体适应情况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