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材料与方法:将1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8例,对照组10例。眼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眼针主穴取上焦区、下焦区。风痰火亢型加肝区、肾区、脾区;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痰热腑实型加胃区、大肠区;气虚血淤型加心区、脾区;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每日针刺1次。对照组:0.9%生理盐水250ml,丹奥(奥扎格雷钠)80mg,日两次静点;0.9%生理盐水250ml,胞二磷胆碱1.0g,日一次静点;小剂量阿斯匹林100mg,日一次口服。上述药物是目前国内同类药物中疗效较为肯定的,符合公认有效、可比原则。以上各组2周为1疗程。治疗2周后,观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ET、CGRP含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0.0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0.05),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积分之差有显著性差异(P<0.01):眼针组的总有效率达90%,临床疗效与单纯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眼针使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升高,还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是通过良性调节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从而影响中风患者血管舒缩功能、保护神经元损伤,从而到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