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县土地整治景观格局评价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jm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在当前新形势、大背景下,对土地整治进行景观格局评价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为区域景观生态的改善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最新的数据资料,以河北省隆尧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建立土地整治景观格局评价方法,从而定量分析土地整治的景观格局影响。具体来讲,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土地整治景观格局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文建立了土地整治景观格局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景观系统分类、景观指数选择和数据处理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分为5种:耕地景观;果园列为园地景观;以田间道、生产道、交通用地为主的公路用地景观;沟渠景观;以荒草地为主的未利用地景观。通过数据处理,分析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  (2)实例应用  本文以河北省隆尧县土地整治项目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项目土地整治前后景观格局评价得出:土地整治后,除去未利用地,从斑块密度及破碎度分析来看,从整治前的9.61、0.15到整治后的3.12、0.08,耕地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显著减少,斑块密度的减小说明了耕作田块破碎程度降低。从斑块形状特征变化看,特别是农村道路,经过整治后形状指数明显降低,从整治前的59.94到整治后的30.64;各景观类型的分形维数均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接近1,更具规则简单。从景观多样性变化来看,土地整治后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由整治前的1.61、0.73到整治后的0.94、0.65;聚集度有所上升,由整治前94.50到整治后96.38,说明部分景观类型在空间分布上趋于集中,使斑块更具团聚性和连接性。  (3)本文针对实证评价结果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土地整治景观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包括:①认识区域差异,科学主体功能分区;②维系乡村景观美学,凸显农村文化价值;③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④加强景观生态评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其他文献
Si是地壳中含量极为丰富的元素,在单子叶植物体内,Si的含量高于任何其他无机组分,如水稻为5﹪-20﹪,燕麦、小麦和大麦等为2﹪-4﹪,却很难用一般植物营养生理学方法证明它是植物的必需
为了有效地控制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本论文以菜心为材料,以甘蔗渣为基质,研究了在大棚无土栽培条件下,施N量、N肥品种和等N条件下尿素配施不同比例的氯化铵对菜心硝酸盐积累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