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既对国家教育目标负有责任,更表达着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承诺。作为承载劳动教育使命责任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课程不仅面临在学校中地位缺失、实施不力的困境,还潜存着由缺位所导致的败坏学生精神品质与削弱学生劳动能力等隐患问题。当前,构建整全而系统的现代教育体系,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必须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就必须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将与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天然脉络联系的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与案例法,旨在探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的题中之义、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向,即描摹其具身样态,审视其离身困境,以及探索其走向具身的实践路径。具身认知理论已然昭示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理想图景是具身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身体经验的整合、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身心整全发展。具身的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主张身心共生、形塑劳动价值观;课程内容需立足于身体力行的劳动直接经验;课程实施要寓身于境,强调劳动体验表达过程;课程评价应关注劳动的行为表现。然而,反观现实的学校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似乎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局:工具理性宰制劳动目标,劳动功利结果僭越了学生生命成长;劳动内容流于表层,片面强调劳动的直接经验,而忽略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劳动实践过程受到制度化教学时间的挟制与封闭教学空间的规限;课程评价形胜于质,往往为评价而评价。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方方面面正在遭至离身的诘难,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内因而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制约了课程内容的纵深发展,评价机制的缺失又阻滞了自身评价的有效进行;就外因而言,文化观念的偏差消解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师资力量的薄弱又规限了其多样态发展的可能性。有鉴于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由离身走向具身要立足于思想观念、课程资源、环境创设、师资配置与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具体而言,第一,要树立全息育人与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观。要从制度层面出台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文件,从文化层面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从教学层面将劳动育人观念渗透教学活动中。第二,要基于知识内在结构与经验活动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在知识内在结构的意义上,要分别实现在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与意义三个层面内容整合。在经验活动的意义上,要以专题的形式,整合劳动教育内部不同劳动领域的内容;以课题的形式,与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主题的形式,与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第三,要营造身体在场的劳动教育环境,推进物理环境与文化环境的交互以及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共生。第四,要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首先,确立促进学生身心整全发展的共同愿景;其次,建立灵活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关系;最后,搭建教师多渠道合作平台。第五,要开展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标准的表现性评价,既要实施表现性评价,兼顾自评与他评,更要强调以评促改,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以完善具身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具身化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本身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五育融通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描绘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样态,揭示了其时下的离身困境,进而探索了其由离身这一实然境遇走向具身这一应然之态的实践路径,以期促使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身心的整全发展。